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 健康
  • /

    四川绵竹:17年坚守陪伴 铺就脊髓损伤患者的“希望之路”

    2025-05-19 17:37:19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记者 李鹏飞 通讯员 张娟 蒋丽萍)脊髓损伤是重度肢体残障群体中最痛苦的群体之一,这类损伤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在四川绵竹,有这样一个由脊髓损伤患者与医护人员组成的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用17年时间搭建起独特的康复治疗体系,也铺就起脊髓损伤患者的“希望之路”。

    “轮椅不仅是辅助工具,更是重塑生活自主性的重要伙伴。使用者的坐宽、靠背的高度、坐垫的材质等都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对身体最有利?”5月16日,在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学习室里,主治中医师汪玲正在给“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的成员们讲解脊髓损伤患者的轮椅坐垫和靠背选配原则。

    据汪玲介绍,轮椅是康复患者常用的代步工具,也是实现个人转移的重要辅助器具,每年因为轮椅的选择及使用不当引发的安全隐患不在少数,正确选择和使用轮椅是确保医疗安全、协助患者尽快康复的重要方面。希望通过讲解,能让脊髓损伤患者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轮椅,掌握使用方法,提高出行能力。

    “听了医生的讲解,我对轮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比如靠背、坐垫的选择,使用不当则会出现压疮。”脊髓损伤患者陈永明说,在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他不仅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更认识了一群互帮互助的新朋友。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建议和生活指导,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每个月都会举行一次。自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绵竹市人民医院便开始进行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自助互助康复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在香港福幼基金会和国际助残组织的支持下,成立了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最初是为了帮助地震中的脊髓损伤幸存者,如今,成员已扩展到因交通事故、疾病等致残的患者。

    吴丹是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一名康复治疗师,也是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的具体负责人。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作为志愿者的她毅然选择留在了绵竹,与其他几名志愿者一起,加入当时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当时我们科室在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家访的时候,我发现家住麓棠镇麓棠村的朱丛义情绪很低落,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吴丹说,在仔细了解、详细评估了他的身体功能情况后,给了他很多居家锻炼的建议,还轮番为他开展心理疏导。

    “我因为一次意外导致脊髓损伤双下肢瘫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一度陷入绝望,我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跟任何人说话。”朱丛义说,在吴丹老师一次次的鼓励下,他加入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并认识了一群与他有相近情况的患者,大家一起参加活动,相互鼓励,走出阴霾。慢慢地,他的心态变得积极了,还找到了一份工作。

    家住九龙镇文风村的唐思琼,也是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的一员。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伤后,吴丹不仅带着医护人员上门家访给予她专业的医疗建议,还通过香港福幼基金会和国际助残组织对她家的厨房、卫生间等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

    “现在我在家煮饭、上厕所都可以独立完成了,终于不再是一个‘废人’了。”唐思琼说,无障碍设施改造不仅解决了她居家生活的诸多不便,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的关爱更让她的心里暖暖的。

    自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成立17年来,已经帮助全市40余名脊髓损伤患者重拾生活信心。小组通过开展每月一次的以情感交流和并发症健康宣教为主的小组活动、每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每年一次的身体和心理问卷调查,让脊髓损伤患者的身心得以逐渐恢复,也成为大家交流心得、分享经验、相互鼓励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通过我们系统的培训模式来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出行能力,目前小组里已经有7位患者找到了工作,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吴丹表示,从一个人的“自助”到一群人的“互助”,她将继续坚守初心,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帮助脊髓损伤患者在康复的路上重建生活信心和技能。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 健康
  • /

    四川绵竹:17年坚守陪伴 铺就脊髓损伤患者的“希望之路”

    2025-05-19 17:37:19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记者 李鹏飞 通讯员 张娟 蒋丽萍)脊髓损伤是重度肢体残障群体中最痛苦的群体之一,这类损伤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在四川绵竹,有这样一个由脊髓损伤患者与医护人员组成的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用17年时间搭建起独特的康复治疗体系,也铺就起脊髓损伤患者的“希望之路”。

    “轮椅不仅是辅助工具,更是重塑生活自主性的重要伙伴。使用者的坐宽、靠背的高度、坐垫的材质等都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对身体最有利?”5月16日,在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学习室里,主治中医师汪玲正在给“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的成员们讲解脊髓损伤患者的轮椅坐垫和靠背选配原则。

    据汪玲介绍,轮椅是康复患者常用的代步工具,也是实现个人转移的重要辅助器具,每年因为轮椅的选择及使用不当引发的安全隐患不在少数,正确选择和使用轮椅是确保医疗安全、协助患者尽快康复的重要方面。希望通过讲解,能让脊髓损伤患者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轮椅,掌握使用方法,提高出行能力。

    “听了医生的讲解,我对轮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比如靠背、坐垫的选择,使用不当则会出现压疮。”脊髓损伤患者陈永明说,在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他不仅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更认识了一群互帮互助的新朋友。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建议和生活指导,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每个月都会举行一次。自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绵竹市人民医院便开始进行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自助互助康复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在香港福幼基金会和国际助残组织的支持下,成立了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最初是为了帮助地震中的脊髓损伤幸存者,如今,成员已扩展到因交通事故、疾病等致残的患者。

    吴丹是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一名康复治疗师,也是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的具体负责人。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作为志愿者的她毅然选择留在了绵竹,与其他几名志愿者一起,加入当时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当时我们科室在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家访的时候,我发现家住麓棠镇麓棠村的朱丛义情绪很低落,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吴丹说,在仔细了解、详细评估了他的身体功能情况后,给了他很多居家锻炼的建议,还轮番为他开展心理疏导。

    “我因为一次意外导致脊髓损伤双下肢瘫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一度陷入绝望,我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跟任何人说话。”朱丛义说,在吴丹老师一次次的鼓励下,他加入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并认识了一群与他有相近情况的患者,大家一起参加活动,相互鼓励,走出阴霾。慢慢地,他的心态变得积极了,还找到了一份工作。

    家住九龙镇文风村的唐思琼,也是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的一员。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伤后,吴丹不仅带着医护人员上门家访给予她专业的医疗建议,还通过香港福幼基金会和国际助残组织对她家的厨房、卫生间等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

    “现在我在家煮饭、上厕所都可以独立完成了,终于不再是一个‘废人’了。”唐思琼说,无障碍设施改造不仅解决了她居家生活的诸多不便,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的关爱更让她的心里暖暖的。

    自脊髓损伤自助互助小组成立17年来,已经帮助全市40余名脊髓损伤患者重拾生活信心。小组通过开展每月一次的以情感交流和并发症健康宣教为主的小组活动、每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每年一次的身体和心理问卷调查,让脊髓损伤患者的身心得以逐渐恢复,也成为大家交流心得、分享经验、相互鼓励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通过我们系统的培训模式来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出行能力,目前小组里已经有7位患者找到了工作,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吴丹表示,从一个人的“自助”到一群人的“互助”,她将继续坚守初心,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帮助脊髓损伤患者在康复的路上重建生活信心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