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平昌白衣镇: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05-23 15:40:06 来源:西部经济网

    在巴河之畔,平昌县白衣镇正以特色产业为笔,奋力描绘乡村振兴的壮美新画卷。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的古镇,凭借独特的生态资源,走出了一条“三产联动、城乡融合”的镇域经济发展新路径,生动展现出“产业兴、文旅旺、农民富”的繁荣景象。

    在黄梅村的松涛林海间,林下养殖基地一片生机盎然。400羽瓦灰鸡在15亩松树林间自在穿梭。养殖户何国菊难掩喜悦之情,细细盘算着收益:“去年卖了1500只鸡,一只卖150元,今年还要引进2000多只。”作为镇上重点打造的“万元产业”,瓦灰鸡养殖采用“村集体+散户”模式,已吸引30余户农户积极参与。按照规划,养殖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1万羽,辐射周边三个村落,并计划配套招引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项目。黄梅村村支部副书记王仕强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们正从规模、品质、品牌、链条四个维度全面发力,立志让瓦灰鸡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凤凰’。”

    白衣镇的“土地经济”同样成绩斐然。鱼滩、云梯社区的羊肚菌种植基地菌香四溢;磴子、天井社区的柑橘园完成技术升级;复元肉牛养殖场存栏量突破1200头;濛溪河畔生态渔场波光粼粼;大梁村腌腊作坊香气扑鼻……一幅“山上种、林下养、河边渔、院里加工”的立体农业版图已然成型。镇经发办工作人员秦星星介绍道:“我们依托生态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推动合作社和企业朝着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真正实现让土地‘生金’、山林增效。

    在四川永睦坊酒业有限公司,占地1500平方米的厂区内一片繁忙景象。公司投入700万元对窖池群进行升级改造,目前正处于扩容阶段。公司副总经理李金瑞透露:“此次扩窖30余口,竣工后可下粮80万斤,产酱酒250吨,预计7月底就能正式投产。”酱酒产业成为连接农业与工业的重要纽带,让田间的红粮摇身一变成为“金豆子”。镇上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模式,与300余户村民签订红缨子高粱收购协议,以每斤3元的保护价收购,带动种植面积扩大至2780亩,户均年增收1.39万元。种植户李歧献感慨道:“种红粱一年能挣3000多块,比种传统作物划算多了。”如今,白衣镇酱酒产业年产值已达4800万元,带动50人实现就业。未来,该镇还将深化与平昌酒业集团合作,构建“企业+作坊”体系,目标是将基酒产能提升至450吨,并积极申报“白衣酱酒”国家地理标志,开发酒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

    每逢周末,白衣古镇街巷与仙河温泉度假区游人如织。游客李明点赞道:“这里环境优雅,服务周到,泡温泉的同时还能体验非遗、品尝美食,全家都玩得非常开心。”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白衣古镇深入挖掘翰林文化、孝廉文化,全力打造“温泉+康养+研学”复合业态。今年以来,全镇累计接待游客超38万人次,旺季单日接待量达1.5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增长42%。景区管理处副主任何俊良表示:“我们以景区为核心,联动乡村发展民宿和农家餐饮,形成了‘景区引流、乡村增收’的协同发展模式。”从“一日游”到“多日游”,文旅热潮激活了“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古镇内,非遗工坊、研学基地人气高涨;乡村里,采摘园、农家乐宾客盈门,千年文脉正不断转化为富民强镇的现实生产力。

    镇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机制保障。据悉,白衣镇经发办建立了“一企一策”培育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截至目前,全镇工业企业已达7家,新注册市场主体11家。

    “山林经济”到“酱酒传奇”,从“古镇焕新”到“服务升级”,白衣镇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激活特色产业,是擎起镇域经济的关键所在。如今,这座千年古镇正以“产业强、文旅兴、农民富”为笔,在巴河之畔书写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时代答卷。(丁明海 李柯学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平昌白衣镇: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05-23 15:40:06 来源:西部经济网

    在巴河之畔,平昌县白衣镇正以特色产业为笔,奋力描绘乡村振兴的壮美新画卷。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的古镇,凭借独特的生态资源,走出了一条“三产联动、城乡融合”的镇域经济发展新路径,生动展现出“产业兴、文旅旺、农民富”的繁荣景象。

    在黄梅村的松涛林海间,林下养殖基地一片生机盎然。400羽瓦灰鸡在15亩松树林间自在穿梭。养殖户何国菊难掩喜悦之情,细细盘算着收益:“去年卖了1500只鸡,一只卖150元,今年还要引进2000多只。”作为镇上重点打造的“万元产业”,瓦灰鸡养殖采用“村集体+散户”模式,已吸引30余户农户积极参与。按照规划,养殖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1万羽,辐射周边三个村落,并计划配套招引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项目。黄梅村村支部副书记王仕强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们正从规模、品质、品牌、链条四个维度全面发力,立志让瓦灰鸡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凤凰’。”

    白衣镇的“土地经济”同样成绩斐然。鱼滩、云梯社区的羊肚菌种植基地菌香四溢;磴子、天井社区的柑橘园完成技术升级;复元肉牛养殖场存栏量突破1200头;濛溪河畔生态渔场波光粼粼;大梁村腌腊作坊香气扑鼻……一幅“山上种、林下养、河边渔、院里加工”的立体农业版图已然成型。镇经发办工作人员秦星星介绍道:“我们依托生态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推动合作社和企业朝着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真正实现让土地‘生金’、山林增效。

    在四川永睦坊酒业有限公司,占地1500平方米的厂区内一片繁忙景象。公司投入700万元对窖池群进行升级改造,目前正处于扩容阶段。公司副总经理李金瑞透露:“此次扩窖30余口,竣工后可下粮80万斤,产酱酒250吨,预计7月底就能正式投产。”酱酒产业成为连接农业与工业的重要纽带,让田间的红粮摇身一变成为“金豆子”。镇上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模式,与300余户村民签订红缨子高粱收购协议,以每斤3元的保护价收购,带动种植面积扩大至2780亩,户均年增收1.39万元。种植户李歧献感慨道:“种红粱一年能挣3000多块,比种传统作物划算多了。”如今,白衣镇酱酒产业年产值已达4800万元,带动50人实现就业。未来,该镇还将深化与平昌酒业集团合作,构建“企业+作坊”体系,目标是将基酒产能提升至450吨,并积极申报“白衣酱酒”国家地理标志,开发酒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

    每逢周末,白衣古镇街巷与仙河温泉度假区游人如织。游客李明点赞道:“这里环境优雅,服务周到,泡温泉的同时还能体验非遗、品尝美食,全家都玩得非常开心。”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白衣古镇深入挖掘翰林文化、孝廉文化,全力打造“温泉+康养+研学”复合业态。今年以来,全镇累计接待游客超38万人次,旺季单日接待量达1.5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增长42%。景区管理处副主任何俊良表示:“我们以景区为核心,联动乡村发展民宿和农家餐饮,形成了‘景区引流、乡村增收’的协同发展模式。”从“一日游”到“多日游”,文旅热潮激活了“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古镇内,非遗工坊、研学基地人气高涨;乡村里,采摘园、农家乐宾客盈门,千年文脉正不断转化为富民强镇的现实生产力。

    镇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机制保障。据悉,白衣镇经发办建立了“一企一策”培育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截至目前,全镇工业企业已达7家,新注册市场主体11家。

    “山林经济”到“酱酒传奇”,从“古镇焕新”到“服务升级”,白衣镇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激活特色产业,是擎起镇域经济的关键所在。如今,这座千年古镇正以“产业强、文旅兴、农民富”为笔,在巴河之畔书写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时代答卷。(丁明海 李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