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证明”事项泛滥等问题,2017年以来,四川成都启动“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对基层证明事项、各级行政机关和公共服务机构的证明事项进行了清理。“前几年,家里办贷款,银行要求开亲属关系证明,我既要跑公安局,又要跑社区。现在不用再开这些证明,一趟也不用跑了。”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社区居民周莉告诉记者。(5月17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各地政府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清理各类审批证明事项、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有效解决烦扰群众的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疑难杂症”,有效推进政府只能转变,力求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人性化的服务,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得到多数群众的点赞。
其实,盘点以往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葩证明,其根源就在于部分职能部门推诿扯皮,缺乏马上就办的担当精神。比如,证明你妈是你妈、河南男子为证明“我是我”京豫之间奔波7趟、 老人欲领异地社保被要求证明自己还活着、 找工作要开品行端正证明、 女子办房产证被要求证明“结婚前是未婚”等层出不穷的奇葩证明,不仅听起来让老百姓难以接受,甚至有些荒唐,办起来更让群众跑断腿。如果相关部门都能担起责来,牢固树立以人民中心的执行理念,老百姓怎么会“说破嘴、跑断腿”也办不好事情呢?
因此,“减证便民”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消除官僚主义思想、打破相互隔绝的状态、树立便民服务意识,真正地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是打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部门协作﹢信息共享, 推动信息互联互通,避免老百姓重复提交材料和循环证明,最大限度地减少证明和盖章环节;二是取消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盖章环节。比如办事部门可通过与其他部门共享获取相关信息的,不得再要求申请人提供证明材料。申请人可以通过有效证件、凭证提供相关信息的,不得要求申请人再重复提供证明;三是加快对职能部门的改革。职能要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务必“乘胜追击”,坚决“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推动职能由审批走向监管,推动审批事项的程序化、法制化。
合江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冷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