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四个好”为敢于担当者营造良好环境

    2018-02-05 09:45:53

    工作担子重、级别升得慢、待遇难提高,很多基层干部面临这样的状况。如何更好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干事创业活力,避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山东济南出台系列正向激励政策,从物质、精神等多方面入手,让“想干事、敢干事”的干部奋发有为、敢于担当。(《人民日报》 2018年02月01日 )

    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落实者。如何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干事创业活力,需要树好导向、造好声势、建好机制、当好后盾,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引导干部奋发有为。

    一是树好导向。用好一个干部就是一种导向,就能提振一大批干部的信心,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要注重在关键时刻、重大环节考察识别干部,对政治可靠、勇于担当的干部要敢于提拔重用,让那些无所事事的“太平官”、只求无过的“平庸官”腾出位置,让那些日常工作顾虑重重、关键时刻畏首畏尾的干部受到警醒,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

    二是造好声势。有为才有位,有位当有为。每个领导岗位都是能力岗位,党和人民的事业绝不允许尸位素餐。破除无所作为的状态,树立勇于担当的意识,需要积极宣传敢于担当的典型案例,宣传选人用人方面让担当者上、不担当者下的典型案例,向全社会释放为敢于担当者担当的积极信号,形成担当光荣、担当可贵,崇尚担当者、学习担当者的社会氛围。

    三是建好机制。要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建立容错免责机制。一是明确容错免责情形。科学划分错误与失误、主观故意与客观无意的界限,明确容错免责与纠错的行为认定,允许党员干部在“试错”中寻找“试对”。只要出于公心,符合改革方向,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法律政策不禁止,程序合规,民主决策,个人干净,就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追究责任或减轻责任。二是明确容错免责程序。要坚持依纪依规、实事求是、严格甄别、客观公正原则,严格按照程序,查清具体事实、错误原因、不良影响,做出客观定论,防止激励变纵容、保护变庇护。三是运用容错免责结果。坚持问责与免责并行,惩治与保护并行,不让被容错免责者在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受到不必要的负面牵涉,同时要坚决惩治借容错免责来纵容、包庇犯错,防止容错免责成为违纪违法的“挡箭牌”。

    四是当好后盾。敢于担当的干部,往往会触动小部分人利益,会得罪人,会被误解和非议甚至遭到排挤。作为组织就要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在其遇到挫折时帮一把、失落失意时拉一把、受到排挤时挺一把。对被他人诬告和诽谤的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做到明察秋毫,保护好这些领导干部,不能让他们辛苦之后再受委屈,给勇于担当的干部以强大的信心;要对敢于攻坚的干部壮胆助行,对善于创新、敢于担当、勇于改革的干部,要保护好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确保在冲锋陷阵时心里踏实、后顾无忧、脚下生风、干劲十足;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争荣誉争地位,这些干部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逆境之中勇往直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担风险,挡风霜,不能让这些干部身冷心寒,要为他们争取跟付出相匹配的地位和荣誉,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敢于担当,勇于奉献,讲求正直的领导干部。

    (文:曼鹏瀚)

    新闻源: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2/01/nw.D110000renmrb_20180201_1-11.htm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四个好”为敢于担当者营造良好环境

    2018-02-05 09:45:53

    工作担子重、级别升得慢、待遇难提高,很多基层干部面临这样的状况。如何更好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干事创业活力,避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山东济南出台系列正向激励政策,从物质、精神等多方面入手,让“想干事、敢干事”的干部奋发有为、敢于担当。(《人民日报》 2018年02月01日 )

    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落实者。如何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干事创业活力,需要树好导向、造好声势、建好机制、当好后盾,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引导干部奋发有为。

    一是树好导向。用好一个干部就是一种导向,就能提振一大批干部的信心,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要注重在关键时刻、重大环节考察识别干部,对政治可靠、勇于担当的干部要敢于提拔重用,让那些无所事事的“太平官”、只求无过的“平庸官”腾出位置,让那些日常工作顾虑重重、关键时刻畏首畏尾的干部受到警醒,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

    二是造好声势。有为才有位,有位当有为。每个领导岗位都是能力岗位,党和人民的事业绝不允许尸位素餐。破除无所作为的状态,树立勇于担当的意识,需要积极宣传敢于担当的典型案例,宣传选人用人方面让担当者上、不担当者下的典型案例,向全社会释放为敢于担当者担当的积极信号,形成担当光荣、担当可贵,崇尚担当者、学习担当者的社会氛围。

    三是建好机制。要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建立容错免责机制。一是明确容错免责情形。科学划分错误与失误、主观故意与客观无意的界限,明确容错免责与纠错的行为认定,允许党员干部在“试错”中寻找“试对”。只要出于公心,符合改革方向,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法律政策不禁止,程序合规,民主决策,个人干净,就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追究责任或减轻责任。二是明确容错免责程序。要坚持依纪依规、实事求是、严格甄别、客观公正原则,严格按照程序,查清具体事实、错误原因、不良影响,做出客观定论,防止激励变纵容、保护变庇护。三是运用容错免责结果。坚持问责与免责并行,惩治与保护并行,不让被容错免责者在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受到不必要的负面牵涉,同时要坚决惩治借容错免责来纵容、包庇犯错,防止容错免责成为违纪违法的“挡箭牌”。

    四是当好后盾。敢于担当的干部,往往会触动小部分人利益,会得罪人,会被误解和非议甚至遭到排挤。作为组织就要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在其遇到挫折时帮一把、失落失意时拉一把、受到排挤时挺一把。对被他人诬告和诽谤的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做到明察秋毫,保护好这些领导干部,不能让他们辛苦之后再受委屈,给勇于担当的干部以强大的信心;要对敢于攻坚的干部壮胆助行,对善于创新、敢于担当、勇于改革的干部,要保护好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确保在冲锋陷阵时心里踏实、后顾无忧、脚下生风、干劲十足;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争荣誉争地位,这些干部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逆境之中勇往直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担风险,挡风霜,不能让这些干部身冷心寒,要为他们争取跟付出相匹配的地位和荣誉,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敢于担当,勇于奉献,讲求正直的领导干部。

    (文:曼鹏瀚)

    新闻源: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2/01/nw.D110000renmrb_20180201_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