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0 10:11:07
“小”阵地引领“大”变化
龙泉坝村地处偏僻,进出村仅有一条修建多年宽3.5米、长1.6公里的水泥路,泥泞山路颠簸不堪,整个村办公楼是破烂的清水房,甚至连办公桌椅都是东拼西凑而来。联系县领导牵线搭桥,县委办献计献策,第一书记争资争项,争取资金9.15万元,新建村办公室80平方米、文化院坝650平方米,新增便民服务窗口4个,完善各类功能分区,建好了这座龙泉坝村共同
的精神堡垒。“小”产业发挥“大”效益
长短结合、先试先行换穷业县委多次强调要按照“长短结合、以长养短”的思路发展产业,帮助贫困户持续增收。龙泉坝村产业单一、基础薄弱,一直以种植传统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上不来,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就后继乏力,这一直是合江县委办全体领导心中的一块心病。
2015年起,县委办专门组成龙泉坝村产业发展推进小组,邀请市、县农业部门专家,深入全村各社,了解地形地貌,分析土壤成分,经过多次会商研究,最后确定将特色水果、生态养殖作为龙泉坝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按照“小规模、小作坊、小集聚”的思路协同推进,带领全村走一条具有龙泉坝村特色的致富路。一方面,鼓励贫困户发展“短平快”产业迅速增加收入。在积极支持贫困群众发展小型家禽养殖、与温氏养猪合作共建1个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成本低、见效快、有市场、技术要求不高等诸多因素,通过多方考察,引进无公害食用菌项目,从种植到收获只耗时3个月,一年收两季,亩产2500斤。按照“支部+示范户+贫困户”的模式,以“三带工程”为载体,争取市扶贫基金6万,搭建无公害食用菌大棚2亩,聘请1名贫困户在大棚务工就业,同步辐射周边贫困户发展蘑菇产业。2016年12月,龙泉坝村无公害食用菌就正式投入市场,带动了龙泉坝村群众增收。另一方面,引导贫困户发展周期较长的产业稳定增收致富。依托荔枝、真龙柚等合江特色名优水果,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组织村社干部、社员代表到邻近的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广泛宣传培训荔枝种植技术,组织村民全程参与统一购苗、统一放线定距、统一打窝、统一定植,去年已初步建成530亩荔枝产业奔康园,覆盖全村8个社,惠及2000余名群众。再过几年,龙泉坝的荔枝就将陆续挂果,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将迎来丰收的喜悦,正是:三江激荡擂响凯旋战鼓,荔柚飘香喜迎八方宾客!“小”党员汇聚“大”能量
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拔穷根2018-07-10 10:11:07
“小”阵地引领“大”变化
龙泉坝村地处偏僻,进出村仅有一条修建多年宽3.5米、长1.6公里的水泥路,泥泞山路颠簸不堪,整个村办公楼是破烂的清水房,甚至连办公桌椅都是东拼西凑而来。联系县领导牵线搭桥,县委办献计献策,第一书记争资争项,争取资金9.15万元,新建村办公室80平方米、文化院坝650平方米,新增便民服务窗口4个,完善各类功能分区,建好了这座龙泉坝村共同
的精神堡垒。“小”产业发挥“大”效益
长短结合、先试先行换穷业县委多次强调要按照“长短结合、以长养短”的思路发展产业,帮助贫困户持续增收。龙泉坝村产业单一、基础薄弱,一直以种植传统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上不来,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就后继乏力,这一直是合江县委办全体领导心中的一块心病。
2015年起,县委办专门组成龙泉坝村产业发展推进小组,邀请市、县农业部门专家,深入全村各社,了解地形地貌,分析土壤成分,经过多次会商研究,最后确定将特色水果、生态养殖作为龙泉坝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按照“小规模、小作坊、小集聚”的思路协同推进,带领全村走一条具有龙泉坝村特色的致富路。一方面,鼓励贫困户发展“短平快”产业迅速增加收入。在积极支持贫困群众发展小型家禽养殖、与温氏养猪合作共建1个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成本低、见效快、有市场、技术要求不高等诸多因素,通过多方考察,引进无公害食用菌项目,从种植到收获只耗时3个月,一年收两季,亩产2500斤。按照“支部+示范户+贫困户”的模式,以“三带工程”为载体,争取市扶贫基金6万,搭建无公害食用菌大棚2亩,聘请1名贫困户在大棚务工就业,同步辐射周边贫困户发展蘑菇产业。2016年12月,龙泉坝村无公害食用菌就正式投入市场,带动了龙泉坝村群众增收。另一方面,引导贫困户发展周期较长的产业稳定增收致富。依托荔枝、真龙柚等合江特色名优水果,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组织村社干部、社员代表到邻近的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广泛宣传培训荔枝种植技术,组织村民全程参与统一购苗、统一放线定距、统一打窝、统一定植,去年已初步建成530亩荔枝产业奔康园,覆盖全村8个社,惠及2000余名群众。再过几年,龙泉坝的荔枝就将陆续挂果,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将迎来丰收的喜悦,正是:三江激荡擂响凯旋战鼓,荔柚飘香喜迎八方宾客!“小”党员汇聚“大”能量
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拔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