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情怀 别样的担当 ——达州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18-04-27 16:57:48
脱贫攻坚,唯此为大。
四川达州作为秦巴山区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有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5个省定贫困县(区),贫困人口总量居全省第二,是全省脱贫任务最重的市(州)之一。
“……必须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确保达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这是达州市委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
号角催阵,重任在肩。
无论是在花萼山麓,还是州河之滨;无论是在巴山大峡谷,还是在川东小平原,有一个群体,自然地站在了全市脱贫攻坚战线的最前沿,忠实履行着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他们,就是达州扶贫移民系统的干部职工。近日,达州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一些情况。
全市扶贫移民系统干部职工,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责任,以高度自觉的行动,践行着忠诚担当。
担当,不只是语言,更需要行动。
成联辉2017年4月从部队上转业到达州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工作,上班报到第一天领导就安排他前往万源市长坝乡幺滩村接替另一位同志开展驻村扶贫。他二话没说,当天就赶到了村里。
“我是一名‘90’后,能投身脱贫攻坚时代伟业,是我一生的幸运!”宣汉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干部谭婉秋怀着“我年轻,我能行”的信念,从组工系统毅然投身到艰苦的脱贫攻坚岗位。
“脱贫攻坚路上,不能有一名贫困群众掉队,更不能有一名脱贫攻坚干部掉队!”达州扶贫移民干部把铿锵誓言,镌刻在本职岗位上。
扶贫路上的“老黄牛”陈泽胜30年如一日躬耕农村真扶贫扶真贫,2017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达川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干部伍崇华生病住院期间,还坚持审核报表数据; 开江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肖秋冬和魏晓雪是对“夫妻档”,俩人一起上班,一起下乡,一起熬夜……家虽然离单位不过几百米距离,两个孩子却成了“留守娃”。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斗中,全市还有无数可歌可泣、可亲可敬的优秀同志!他们,用对事业的忠诚体现着感人至深的大义担当。
精准发力,先谋为本。脱贫攻坚“达州模式”, 是攻坚拔寨的制胜“宝典”, 也是全市扶贫移民干部的心血智慧结晶。
达州脱贫攻坚任务量大面宽,要啃下“硬骨头”必须坚持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尽锐出击,决战决胜。对此,达州扶贫人充满丰富智慧和坚强定力。
“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脱贫攻坚,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民生保障‘三大攻坚战’……”“13221”脱贫攻坚工作思路,成为全市脱贫攻坚的作战“总纲”。
大胆突破实施“八条超常举措”,以“五个率先”统筹精准扶贫工作,超常推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
在落实省“五个一”帮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一村一法律顾问”和“一村一农信员”,形成了“5+2”帮扶新格局。
苦下“绣花”功夫,科学编制《达州市22个扶贫专项年度实施方案》,创新制定了《达州市审计监督扶贫专项资金实施方案》,形成了达州市“22+1”扶贫专项新格局。
《达州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过程管理及评估考核调研报告》《达州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与着力点研究》系列理论成果丰硕。
……
“善谋”的背后,更有一支“善战”的队伍。运筹帷幄之间,攻坚拔寨之时,展示的是扶贫移民干部的智慧才华,体现的是他们的卓越追求。
万源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的李书强牵头撰写的《对高寒边远山区贫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在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扶贫开发》杂志发表,并有十余篇调研文章见诸省市报刊。
通川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扶贫事务股股长张悦坚持进村入户讲政策、算细账,做到“政策解答一口清、业务流程一口清、基层情况一口清”。
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的赵洪负责建立起全县14万余人的贫困人口数据库,给精准扶贫牢牢扣紧“第一粒扣子”。
“作为一名扶贫移民战线的机关干部,只有自己带头做好,说话才有‘底气’,工作推动才有‘力气’!”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他们敢当“先遣队”。
几年前,大竹县八渡乡青南村黄儒瑞家因病致贫。大竹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机关支部书记张渊四处奔波,开展医疗救助,帮助联系子女助学、协调实习单位、落实就业问题,并为他家送去了十多头黑山猪猪仔……如今,黄儒瑞一家已顺利脱贫。
“作为扶贫移民战线的一名机关干部,只有自己带头做好,说话才有‘底气’,工作推动才有‘力气’!”张渊深有感触地说。
开江县新街乡竹儿坪村贫困户刘军官因无一技之长,生活十分窘迫。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干部邓书祥推荐他参加达州市免费驾校技能培训。如今,刘军官在重庆某公司成功谋到了一个驾驶员的职务,月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
像刘军官一样,达州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2017年联袂八益驾校等单位,免费为8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进行驾驶培训,成为全省开展技能脱贫的典范。
扶贫干部不但人人要在一线作“标杆”,还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建设“试验田”,打造“示范园”。
万源市长坝乡幺滩村是达州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的联系帮扶点。达州市扶贫移民局结合村子实情确立了“2+1+N”的发展思路,细化方案举措,机关干部联系帮扶“人人身上有指标”。
如今,幺滩村建起了50群的中蜂养殖场,从浙江引进发展雷竹140多亩,打造茶叶基地200余亩,“留老乡”土特产品变身电商新宠。“幸福幺滩·多滋生活”成为这里一张靓丽名片,昭示着幸福美好生活的开始。
一个个扶贫案例,一桩桩扶贫故事,无不折射出全市扶贫移民干部一种民生情怀、一种较真态度、一种优良作风、一种担当精神。
数字,对“担当”作了最深刻的诠释:截至2017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由2014年的71.6万减少到19.98万,贫困发生率由13.16%下降到3.67%,通川区整体“摘帽”已经省上验收。
王永明 本报记者 汪美山
感恩的情怀 别样的担当 ——达州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18-04-27 16:57:48
脱贫攻坚,唯此为大。
四川达州作为秦巴山区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有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5个省定贫困县(区),贫困人口总量居全省第二,是全省脱贫任务最重的市(州)之一。
“……必须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确保达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这是达州市委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
号角催阵,重任在肩。
无论是在花萼山麓,还是州河之滨;无论是在巴山大峡谷,还是在川东小平原,有一个群体,自然地站在了全市脱贫攻坚战线的最前沿,忠实履行着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他们,就是达州扶贫移民系统的干部职工。近日,达州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一些情况。
全市扶贫移民系统干部职工,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责任,以高度自觉的行动,践行着忠诚担当。
担当,不只是语言,更需要行动。
成联辉2017年4月从部队上转业到达州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工作,上班报到第一天领导就安排他前往万源市长坝乡幺滩村接替另一位同志开展驻村扶贫。他二话没说,当天就赶到了村里。
“我是一名‘90’后,能投身脱贫攻坚时代伟业,是我一生的幸运!”宣汉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干部谭婉秋怀着“我年轻,我能行”的信念,从组工系统毅然投身到艰苦的脱贫攻坚岗位。
“脱贫攻坚路上,不能有一名贫困群众掉队,更不能有一名脱贫攻坚干部掉队!”达州扶贫移民干部把铿锵誓言,镌刻在本职岗位上。
扶贫路上的“老黄牛”陈泽胜30年如一日躬耕农村真扶贫扶真贫,2017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达川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干部伍崇华生病住院期间,还坚持审核报表数据; 开江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肖秋冬和魏晓雪是对“夫妻档”,俩人一起上班,一起下乡,一起熬夜……家虽然离单位不过几百米距离,两个孩子却成了“留守娃”。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斗中,全市还有无数可歌可泣、可亲可敬的优秀同志!他们,用对事业的忠诚体现着感人至深的大义担当。
精准发力,先谋为本。脱贫攻坚“达州模式”, 是攻坚拔寨的制胜“宝典”, 也是全市扶贫移民干部的心血智慧结晶。
达州脱贫攻坚任务量大面宽,要啃下“硬骨头”必须坚持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尽锐出击,决战决胜。对此,达州扶贫人充满丰富智慧和坚强定力。
“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脱贫攻坚,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民生保障‘三大攻坚战’……”“13221”脱贫攻坚工作思路,成为全市脱贫攻坚的作战“总纲”。
大胆突破实施“八条超常举措”,以“五个率先”统筹精准扶贫工作,超常推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
在落实省“五个一”帮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一村一法律顾问”和“一村一农信员”,形成了“5+2”帮扶新格局。
苦下“绣花”功夫,科学编制《达州市22个扶贫专项年度实施方案》,创新制定了《达州市审计监督扶贫专项资金实施方案》,形成了达州市“22+1”扶贫专项新格局。
《达州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过程管理及评估考核调研报告》《达州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与着力点研究》系列理论成果丰硕。
……
“善谋”的背后,更有一支“善战”的队伍。运筹帷幄之间,攻坚拔寨之时,展示的是扶贫移民干部的智慧才华,体现的是他们的卓越追求。
万源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的李书强牵头撰写的《对高寒边远山区贫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在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扶贫开发》杂志发表,并有十余篇调研文章见诸省市报刊。
通川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扶贫事务股股长张悦坚持进村入户讲政策、算细账,做到“政策解答一口清、业务流程一口清、基层情况一口清”。
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的赵洪负责建立起全县14万余人的贫困人口数据库,给精准扶贫牢牢扣紧“第一粒扣子”。
“作为一名扶贫移民战线的机关干部,只有自己带头做好,说话才有‘底气’,工作推动才有‘力气’!”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他们敢当“先遣队”。
几年前,大竹县八渡乡青南村黄儒瑞家因病致贫。大竹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机关支部书记张渊四处奔波,开展医疗救助,帮助联系子女助学、协调实习单位、落实就业问题,并为他家送去了十多头黑山猪猪仔……如今,黄儒瑞一家已顺利脱贫。
“作为扶贫移民战线的一名机关干部,只有自己带头做好,说话才有‘底气’,工作推动才有‘力气’!”张渊深有感触地说。
开江县新街乡竹儿坪村贫困户刘军官因无一技之长,生活十分窘迫。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干部邓书祥推荐他参加达州市免费驾校技能培训。如今,刘军官在重庆某公司成功谋到了一个驾驶员的职务,月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
像刘军官一样,达州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2017年联袂八益驾校等单位,免费为8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进行驾驶培训,成为全省开展技能脱贫的典范。
扶贫干部不但人人要在一线作“标杆”,还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建设“试验田”,打造“示范园”。
万源市长坝乡幺滩村是达州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的联系帮扶点。达州市扶贫移民局结合村子实情确立了“2+1+N”的发展思路,细化方案举措,机关干部联系帮扶“人人身上有指标”。
如今,幺滩村建起了50群的中蜂养殖场,从浙江引进发展雷竹140多亩,打造茶叶基地200余亩,“留老乡”土特产品变身电商新宠。“幸福幺滩·多滋生活”成为这里一张靓丽名片,昭示着幸福美好生活的开始。
一个个扶贫案例,一桩桩扶贫故事,无不折射出全市扶贫移民干部一种民生情怀、一种较真态度、一种优良作风、一种担当精神。
数字,对“担当”作了最深刻的诠释:截至2017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由2014年的71.6万减少到19.98万,贫困发生率由13.16%下降到3.67%,通川区整体“摘帽”已经省上验收。
王永明 本报记者 汪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