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 15:43:48
本报记者 李鹏飞
“十三五”末期,旌阳区累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5958户13850人的减贫任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3.21亿元;全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9.34万亩……近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通气会,向媒体通报了旌阳区“十三五”以来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
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乡村振兴制度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旌阳区探索“特色小镇+现代农业园区+专合社(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建立“点上典范、线上示范、面上规范”的推进机制,形成“全域规划、全域推进、全域服务”的制度体系。
全域规划上编制完成全区乡村振兴五年总体规划,德新镇、孝泉镇、新中镇3个示范镇乡村振兴规划,高槐村、龙居村、红伏村等11个村乡村振兴规划和五星村、东美村、福兴村等13个村庄规划,建成特色小镇6个(中国德孝城、荷韵龙居、旌韵高槐、和海小镇、红光印象、旌阳红辣椒小镇)。
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共确权登记农户8.07万户,确权实测面积41.02万亩,发证率达99%。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形成“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2019年底,全区共流转土地16.38万亩,流转率达41.3%。
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旌阳区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2017年12月31日为清产核资登记时点,共清理核实村组两级资产5.51亿元,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46.69万人,登记赋码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125个。开展农村“三变改革五大合作”试点,通过组建集体资产、土地、旅游、劳务、置业股份合作社,让群众以身份、资金、劳动力、土地、技术等参与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成立德阳农交所旌阳服务中心。2019年末,全区累计完成农村产权交易355宗,成交金额7.75亿元;完成农业担保贷款1.99亿元。推进供销社“三位一体”改革,打造“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供销社+专合社”的“三社融合”村级基层社发展模式。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十三五”期间,旌阳区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201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3.21亿元,比2015年的52.38亿元增长20.68%,年均增长4.81%。2019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7万亩,总产达23.3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7.7万亩,总产达3.6万吨;特色水果2.8万亩,总产量2.78万吨;蔬菜18.3万亩,总产量39.8万吨;生猪出栏25.9万头,牛羊出栏1.8万头,小家禽出栏2168.9万只,禽蛋总产量2.4万吨;水产品产量1.5万吨。
“十三五”末期,旌阳区累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5958户13850人的减贫任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5.1%降至0。“十三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0元大关,2019年达到20401元,年均增长9.36%,城乡收入比由2015年的1.96:1缩小到2019年的1.90: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8万人。
旌阳区完成农村公路建设300公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客车;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1%;实现农村动力电全覆盖、网络通信全覆盖,农村天然气覆盖率达90%。全区建成乡镇中、小学校22所,配备乡镇教师1200余名;建成乡镇卫生院7个、村卫生室110个;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2个;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旌阳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9.34万亩,新建和改造沟渠340公里,生产道路186公里,提灌站、机(沉)井1923座,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4万亩,水肥一体化灌溉面积达0.5万亩,调整田型0.888万亩,培肥地力5.69万亩。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升,农业机械化覆盖耕、种、防、收、烘各环节,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农机定位仪及移动传输网络平台等农业智能装备有效开展服务,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36.5万千瓦,农机具总量达5万台(套),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 80.2%,位列全省前列,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9.2%,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0.2%,小麦、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全区畜禽主导品种机械化率达30%。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机专业合作社33个、农机从业人员2.6万余人。
产业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农产品品牌建设深入推进
“十三五”期间,旌阳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总量达827家。农业内部融合发展加快,成功培育多元融合主体,成立了稻禾源粮食产业联合体(全省首家)和旌阳区果蔬产业联合体,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聚力打造产业融合载体,建成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红光印象果蔬现代农业园区),区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荷韵龙居现代农业园区、旌西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格局。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2019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0.1亿元。
“十三五”期间,旌阳区以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构建起区、镇、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及区、镇、村、市场“四级监测体系”,全区例行监测合格率98%以上,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80%生产经营主体入驻省级、国家级追溯平台,80%生产经营主体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全区无公害农产品65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农产品3个。
2020-12-30 15:43:48
本报记者 李鹏飞
“十三五”末期,旌阳区累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5958户13850人的减贫任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3.21亿元;全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9.34万亩……近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通气会,向媒体通报了旌阳区“十三五”以来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
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乡村振兴制度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旌阳区探索“特色小镇+现代农业园区+专合社(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建立“点上典范、线上示范、面上规范”的推进机制,形成“全域规划、全域推进、全域服务”的制度体系。
全域规划上编制完成全区乡村振兴五年总体规划,德新镇、孝泉镇、新中镇3个示范镇乡村振兴规划,高槐村、龙居村、红伏村等11个村乡村振兴规划和五星村、东美村、福兴村等13个村庄规划,建成特色小镇6个(中国德孝城、荷韵龙居、旌韵高槐、和海小镇、红光印象、旌阳红辣椒小镇)。
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共确权登记农户8.07万户,确权实测面积41.02万亩,发证率达99%。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形成“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2019年底,全区共流转土地16.38万亩,流转率达41.3%。
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旌阳区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2017年12月31日为清产核资登记时点,共清理核实村组两级资产5.51亿元,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46.69万人,登记赋码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125个。开展农村“三变改革五大合作”试点,通过组建集体资产、土地、旅游、劳务、置业股份合作社,让群众以身份、资金、劳动力、土地、技术等参与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成立德阳农交所旌阳服务中心。2019年末,全区累计完成农村产权交易355宗,成交金额7.75亿元;完成农业担保贷款1.99亿元。推进供销社“三位一体”改革,打造“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供销社+专合社”的“三社融合”村级基层社发展模式。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十三五”期间,旌阳区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201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3.21亿元,比2015年的52.38亿元增长20.68%,年均增长4.81%。2019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7万亩,总产达23.3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7.7万亩,总产达3.6万吨;特色水果2.8万亩,总产量2.78万吨;蔬菜18.3万亩,总产量39.8万吨;生猪出栏25.9万头,牛羊出栏1.8万头,小家禽出栏2168.9万只,禽蛋总产量2.4万吨;水产品产量1.5万吨。
“十三五”末期,旌阳区累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5958户13850人的减贫任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5.1%降至0。“十三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0元大关,2019年达到20401元,年均增长9.36%,城乡收入比由2015年的1.96:1缩小到2019年的1.90: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8万人。
旌阳区完成农村公路建设300公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客车;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1%;实现农村动力电全覆盖、网络通信全覆盖,农村天然气覆盖率达90%。全区建成乡镇中、小学校22所,配备乡镇教师1200余名;建成乡镇卫生院7个、村卫生室110个;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2个;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旌阳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9.34万亩,新建和改造沟渠340公里,生产道路186公里,提灌站、机(沉)井1923座,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4万亩,水肥一体化灌溉面积达0.5万亩,调整田型0.888万亩,培肥地力5.69万亩。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升,农业机械化覆盖耕、种、防、收、烘各环节,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农机定位仪及移动传输网络平台等农业智能装备有效开展服务,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36.5万千瓦,农机具总量达5万台(套),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 80.2%,位列全省前列,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9.2%,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0.2%,小麦、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全区畜禽主导品种机械化率达30%。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机专业合作社33个、农机从业人员2.6万余人。
产业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农产品品牌建设深入推进
“十三五”期间,旌阳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总量达827家。农业内部融合发展加快,成功培育多元融合主体,成立了稻禾源粮食产业联合体(全省首家)和旌阳区果蔬产业联合体,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聚力打造产业融合载体,建成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红光印象果蔬现代农业园区),区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荷韵龙居现代农业园区、旌西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格局。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2019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0.1亿元。
“十三五”期间,旌阳区以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构建起区、镇、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及区、镇、村、市场“四级监测体系”,全区例行监测合格率98%以上,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80%生产经营主体入驻省级、国家级追溯平台,80%生产经营主体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全区无公害农产品65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农产品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