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3 11:43:26
本报记者 胡斌
●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540万吨以上
●生猪产能巩固提升,生猪存栏稳定在4000万头以上、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左右
●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构建起符合四川实际的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态势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四川省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的五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箹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箹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推动新发展阶段全省“三农”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四川省政府近日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立足四川省情实际,紧紧围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奋斗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作出了具体部署,勾勒出今后五年四川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线图”。
具体来说,四川将实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全面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
《规划》提出,四川将通过五年努力,争取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川要实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全面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其中,全川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540万吨以上;生猪存栏稳定在4000万头以上、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左右。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构建起符合四川实际的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态势。
到2035年,全面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核心要件是旱涝保收、高产高效、优质多样、生活便利、乡村美丽、移风易俗。基本目标是:农业高质高效,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乡村宜居宜业,“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
实现路径上,《规划》提出以下重点工作。
分别是,开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提升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加快发展高质高效现代特色农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补齐“10+3”产业体系支撑性短板,构建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深入实施“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坚决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扎实做好乡村治理这篇大文章,建设文明和谐乡村;持续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规划落实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在保障措施方面,四川将从健全规划落实机制和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两个层面入手。特别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强化法治保障、健全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并客观分析环境现状、加强环境影响分析评价并配套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2021-08-03 11:43:26
本报记者 胡斌
●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540万吨以上
●生猪产能巩固提升,生猪存栏稳定在4000万头以上、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左右
●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构建起符合四川实际的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态势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四川省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的五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箹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箹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推动新发展阶段全省“三农”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四川省政府近日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立足四川省情实际,紧紧围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奋斗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作出了具体部署,勾勒出今后五年四川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线图”。
具体来说,四川将实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全面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
《规划》提出,四川将通过五年努力,争取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川要实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全面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其中,全川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540万吨以上;生猪存栏稳定在4000万头以上、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左右。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构建起符合四川实际的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态势。
到2035年,全面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核心要件是旱涝保收、高产高效、优质多样、生活便利、乡村美丽、移风易俗。基本目标是:农业高质高效,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乡村宜居宜业,“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
实现路径上,《规划》提出以下重点工作。
分别是,开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提升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加快发展高质高效现代特色农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补齐“10+3”产业体系支撑性短板,构建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深入实施“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坚决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扎实做好乡村治理这篇大文章,建设文明和谐乡村;持续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规划落实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在保障措施方面,四川将从健全规划落实机制和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两个层面入手。特别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强化法治保障、健全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并客观分析环境现状、加强环境影响分析评价并配套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科学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