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地方
  • /
  • 三农
  • /

    四川德阳市罗江区:产业振兴潜力大 增收致富群众欢

    2021-09-10 14:55:14

      钟佳妮 熊姣 本报记者 高明山 李鹏飞

      八月中下旬,罗江贵妃枣逐渐成熟,一排排枣树整齐排列、郁郁葱葱,一颗颗饱满的贵妃枣挂在枝蔓上,密密匝匝、长势喜人。最近,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当地枣农以及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

      “咱们贵妃枣口感好,加上平时管护到位,枣子产量高,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了。”白马关镇宝峰村枣子专合社理事长张瑞青正忙着给顾客打包,额头汗津津,脸上笑盈盈。

      近年来,白马关镇通过政府引导、政策牵动、试点带动、指导服务,培育一批实力强、潜力大、活力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青花椒、贵妃枣等特色产业链,有力带动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

      “农联”试点渠道宽

      销售模式大转变

      为了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017年,罗江区按照“农有、农治、农享”原则,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核心,服务小农户为重点,启动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试点。

      “我们这以前也在种植青花椒,但是不成规模,而且销售渠道有限,无法快速有效对接市场,青花椒产业发展不起来。现在青花椒已经成了我们镇的特色产业了,大概12000余亩。”农联理事长李景华表示,“农联”试点启动后,下设生产服务部、营销策划部、信用合作部、生活服务部,着力于抓技术物资服务,全面开展基地标准化技术服务,提升种植技术、农资使用、田间管理的标准化水平;抓市场销售,破解产品卖难困境;抓产品开拓,开发贵妃枣果酒生产等价值,延伸农业利润链条;抓品牌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室,确保农产品上市的质量标准,并以优质优价的订单方式引导社员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以前我担心青花椒卖不出去,所以不敢多种,自从‘农联’统一收购,再也不愁卖了。我现在种植了15亩,不仅自己脱贫了,还带动周围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大家一起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宝峰村脱贫户张开秀高兴地说。

      近两年“农联”组织还实现了从“中介收购服务”到“社企购销直达”的销售模式转变,发挥“农联”规模议价能力,稳定了社员的种植积极性,保障了大家的合理收益。同时,还延伸产业链,开发贵妃枣果酒、青花椒油等。

      家庭农场主体新

      乡村振兴活力足

      走进白马关镇八零后家庭农场,工人们正在苗圃里栽种草莓苗。

      “我们农场种植结构是一个四季果园,这两天开始育草莓的苗子,马上柑橘也要开始投产,这样可以进一步保证我们的客户粘性。”八零后农场生产技术负责人何骏说道。

      八零后家庭农场占地175亩,种植有胭脂脆桃、柑橘、樱桃、草莓等多种特色水果,主要产品胭脂脆桃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农场每年实现数百万元销售收入,栽种期和收获期直接带动当地上百人就业,真正实现荒山变“金山”。

      据悉,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让白马关镇变得生机盎然。截至目前,白马关镇已培育246个家庭农场(其中省级示范5个、市级示范12个)、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国家级示范1个、省级示范1个、市级示范3个)。

      下一步,白马关镇将进一步完善产业帮扶政策举措,推进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提档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地方
  • /
  • 三农
  • /

    四川德阳市罗江区:产业振兴潜力大 增收致富群众欢

    2021-09-10 14:55:14

      钟佳妮 熊姣 本报记者 高明山 李鹏飞

      八月中下旬,罗江贵妃枣逐渐成熟,一排排枣树整齐排列、郁郁葱葱,一颗颗饱满的贵妃枣挂在枝蔓上,密密匝匝、长势喜人。最近,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当地枣农以及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

      “咱们贵妃枣口感好,加上平时管护到位,枣子产量高,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了。”白马关镇宝峰村枣子专合社理事长张瑞青正忙着给顾客打包,额头汗津津,脸上笑盈盈。

      近年来,白马关镇通过政府引导、政策牵动、试点带动、指导服务,培育一批实力强、潜力大、活力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青花椒、贵妃枣等特色产业链,有力带动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

      “农联”试点渠道宽

      销售模式大转变

      为了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017年,罗江区按照“农有、农治、农享”原则,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核心,服务小农户为重点,启动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试点。

      “我们这以前也在种植青花椒,但是不成规模,而且销售渠道有限,无法快速有效对接市场,青花椒产业发展不起来。现在青花椒已经成了我们镇的特色产业了,大概12000余亩。”农联理事长李景华表示,“农联”试点启动后,下设生产服务部、营销策划部、信用合作部、生活服务部,着力于抓技术物资服务,全面开展基地标准化技术服务,提升种植技术、农资使用、田间管理的标准化水平;抓市场销售,破解产品卖难困境;抓产品开拓,开发贵妃枣果酒生产等价值,延伸农业利润链条;抓品牌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室,确保农产品上市的质量标准,并以优质优价的订单方式引导社员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以前我担心青花椒卖不出去,所以不敢多种,自从‘农联’统一收购,再也不愁卖了。我现在种植了15亩,不仅自己脱贫了,还带动周围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大家一起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宝峰村脱贫户张开秀高兴地说。

      近两年“农联”组织还实现了从“中介收购服务”到“社企购销直达”的销售模式转变,发挥“农联”规模议价能力,稳定了社员的种植积极性,保障了大家的合理收益。同时,还延伸产业链,开发贵妃枣果酒、青花椒油等。

      家庭农场主体新

      乡村振兴活力足

      走进白马关镇八零后家庭农场,工人们正在苗圃里栽种草莓苗。

      “我们农场种植结构是一个四季果园,这两天开始育草莓的苗子,马上柑橘也要开始投产,这样可以进一步保证我们的客户粘性。”八零后农场生产技术负责人何骏说道。

      八零后家庭农场占地175亩,种植有胭脂脆桃、柑橘、樱桃、草莓等多种特色水果,主要产品胭脂脆桃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农场每年实现数百万元销售收入,栽种期和收获期直接带动当地上百人就业,真正实现荒山变“金山”。

      据悉,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让白马关镇变得生机盎然。截至目前,白马关镇已培育246个家庭农场(其中省级示范5个、市级示范12个)、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国家级示范1个、省级示范1个、市级示范3个)。

      下一步,白马关镇将进一步完善产业帮扶政策举措,推进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提档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更多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