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3 14:24:53
、
村民尽享丰收喜悦。
刘涵 本报记者 高明山 李鹏飞 文/图
近年来,四川德阳广汉市高坪镇水磨村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为民办实事,创建文明村”的目标,奋力打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和谐乡村。2019年,水磨村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学习教育入“心”
焕发乡村崭新精神面貌
水磨村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激发动力。建立水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实践站为依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30余次,把党的理论政策、红色故事送到千家万户。开辟水磨“党史读书角”,归类上架党史相关书籍,供群众借阅,为其送上精神文化食粮,打造“书香水磨”。
庆百年歌颂辉煌。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有力抓手,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条主线,组织村社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组织电影放映队下乡放映《长征》《重生》《红星照耀中国》等党史相关影片,截至目前,已播放坝坝电影15场次,惠及人群600余人。
办实事开好新局。水磨村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把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围绕“一个方向+两项大事+三大活动”(一个方向:党建引领;两项大事:民生实事、信访矛盾;三大活动:环境卫生整治、为群众送文化、为群众送健康),着力解决民生实事和信访矛盾,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为群众送文化、为群众送健康等活动12次,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院落改造提“形”
描绘乡村生态宜居美景
水磨村准确把握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设计,完成对水磨村2组、3组的全面改造提升,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花田水磨”,推动人居环境美起来、乡风民风淳起来。
凝心聚力做好四大革命。厕所革命,改造旱厕32户,新建标准化卫生公厕1座;污水革命,铺设污水管网1850米,建成三格污水处理池4个,配套生态净化塘2个;垃圾革命,与成都奥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生活垃圾自助投放点1个,实现14类可回收垃圾的分类处理;彩钢棚革命,拆除乱搭乱建建筑590平方米,拆除彩钢棚1700平方米,改建1500平方米搬迁育雏户11户,拆除养鹅户1户,养兔户1户,切实解决了群众长期以来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
把准方向做到科学规划。明确“规划引领”的工作思路,根据高坪镇域规划,聘请专业乡村规划师驻点改造示范区,完成了广汉市乡村规划工作室建设。
补齐短板完善基础设施。新建停车场2个,打造景观沟渠2条,修建通村道路2条,打造“农耕记忆墙”“花巷”“清秀小庭”等景观10余处,建设“小而精”的清新聚集院落。因地制宜做好风貌改造,对农户进行外观和内部改造,改造巷道10个,改造农户农房74户,其中龙门改造41户,围墙改造36户,形成“一户一主题、一院一特色”,真正打造出“花在田中,院在花中”自然和人文相得益彰的田园景观。
群众自治筑“魂”
提升乡村文明治理水平
水磨村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发挥先锋模范带动作用,以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涵养文明乡风,让精神文明在潜移默化中铸魂育人。
创新自治夯根基。依托“三长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院落长、片区长、单元长),通过民主推选、综合考察等方式在水磨村推选出58个“院落长”,负责院落民主议事、调解邻里纠纷、疫情防控、环境保护等工作,初步建立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机制,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自治,打造了立体化的基层治理体系。“三长共治”模式被评为“省级重点基层治理创新项目”。
拓展路径延触角。与广汉市妇联共同开展“乡风文明亲子课堂”和“家园清洁挑战赛”等活动,通过学生影响家长,带动家庭形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形成“房前屋后各自扫,划定区域轮流扫,公益岗位日常扫”的常态化保洁模式,得到水磨村群众公认并自觉执行。
党委送福传家风。连续11年举办孝子孝媳评选,按照“孝亲敬老道德美、创业增收生活美、家庭和睦心灵美、诚实守信风尚美”四项标准进行“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共评选“最美家庭”11户,孝子孝媳300余名,分别送上孝老福、和谐福、诚信福和创业福不同“福”字造型的福匾,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随先进的良好风尚。
广泛宣传扬美名。大力宣传弘扬良好家风故事,形成孝老敬老的良好氛围。水磨村63岁的脱贫户钟茂余常年悉心照顾老母亲的故事在当地传扬,被群众夸赞为年纪最长的“孝子”。同时水磨村将“好家风传承者”黄德全三十年如一日精心照料患病妻子的故事拍成纪录片《一扇门》,高度发扬了和孝亲廉传统文化,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产业振兴做“实”
助力人民群众致富增收
水磨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抓共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产业兴旺为首要目标,加快推动水磨特色农业发展。
找准定位谋产业。水磨村将产业方向定位为发展高端水果、有机蔬菜、特色花卉。由村党委牵头,成立广汉市高坪镇水磨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率先发展特色产业。同时积极组织当地养殖户转产或租房集中育雏,建立了高标准育雏专业合作社和葡萄专业合作社,村民由此走上致富快车道。
壮大主体富业态。积极融入高坪镇“三大园”建设,以家庭农场为载体,建立“家庭农场创业园”,构建多元化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家庭农场68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0余人和农业创客10余人,带动就业300余名,建立起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长效机制。其中,小农夫家庭农场的高端葡萄阳光玫瑰、妮娜公主,年产量达8万斤,每亩的销售收入在5万元以上,在全国供不应求。庭院时光家庭农场从事兰花种植和盆景根雕制作,每年繁育出售兰草可达5000余株。
农旅融合促发展。聚焦自身特色产业,水磨村深度挖掘观光农业、田园采摘、家庭互动等农旅融合模式,错位发展生态农业和近郊旅游业。引入“水磨苑农家乐”“麦田青庐”等10余家,带动就业70余人,不断擦亮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近郊游“水磨品牌”。
2021-11-03 14:24:53
、
村民尽享丰收喜悦。
刘涵 本报记者 高明山 李鹏飞 文/图
近年来,四川德阳广汉市高坪镇水磨村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为民办实事,创建文明村”的目标,奋力打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和谐乡村。2019年,水磨村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学习教育入“心”
焕发乡村崭新精神面貌
水磨村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激发动力。建立水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实践站为依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30余次,把党的理论政策、红色故事送到千家万户。开辟水磨“党史读书角”,归类上架党史相关书籍,供群众借阅,为其送上精神文化食粮,打造“书香水磨”。
庆百年歌颂辉煌。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有力抓手,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条主线,组织村社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组织电影放映队下乡放映《长征》《重生》《红星照耀中国》等党史相关影片,截至目前,已播放坝坝电影15场次,惠及人群600余人。
办实事开好新局。水磨村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把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围绕“一个方向+两项大事+三大活动”(一个方向:党建引领;两项大事:民生实事、信访矛盾;三大活动:环境卫生整治、为群众送文化、为群众送健康),着力解决民生实事和信访矛盾,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为群众送文化、为群众送健康等活动12次,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院落改造提“形”
描绘乡村生态宜居美景
水磨村准确把握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设计,完成对水磨村2组、3组的全面改造提升,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花田水磨”,推动人居环境美起来、乡风民风淳起来。
凝心聚力做好四大革命。厕所革命,改造旱厕32户,新建标准化卫生公厕1座;污水革命,铺设污水管网1850米,建成三格污水处理池4个,配套生态净化塘2个;垃圾革命,与成都奥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生活垃圾自助投放点1个,实现14类可回收垃圾的分类处理;彩钢棚革命,拆除乱搭乱建建筑590平方米,拆除彩钢棚1700平方米,改建1500平方米搬迁育雏户11户,拆除养鹅户1户,养兔户1户,切实解决了群众长期以来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
把准方向做到科学规划。明确“规划引领”的工作思路,根据高坪镇域规划,聘请专业乡村规划师驻点改造示范区,完成了广汉市乡村规划工作室建设。
补齐短板完善基础设施。新建停车场2个,打造景观沟渠2条,修建通村道路2条,打造“农耕记忆墙”“花巷”“清秀小庭”等景观10余处,建设“小而精”的清新聚集院落。因地制宜做好风貌改造,对农户进行外观和内部改造,改造巷道10个,改造农户农房74户,其中龙门改造41户,围墙改造36户,形成“一户一主题、一院一特色”,真正打造出“花在田中,院在花中”自然和人文相得益彰的田园景观。
群众自治筑“魂”
提升乡村文明治理水平
水磨村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发挥先锋模范带动作用,以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涵养文明乡风,让精神文明在潜移默化中铸魂育人。
创新自治夯根基。依托“三长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院落长、片区长、单元长),通过民主推选、综合考察等方式在水磨村推选出58个“院落长”,负责院落民主议事、调解邻里纠纷、疫情防控、环境保护等工作,初步建立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机制,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自治,打造了立体化的基层治理体系。“三长共治”模式被评为“省级重点基层治理创新项目”。
拓展路径延触角。与广汉市妇联共同开展“乡风文明亲子课堂”和“家园清洁挑战赛”等活动,通过学生影响家长,带动家庭形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形成“房前屋后各自扫,划定区域轮流扫,公益岗位日常扫”的常态化保洁模式,得到水磨村群众公认并自觉执行。
党委送福传家风。连续11年举办孝子孝媳评选,按照“孝亲敬老道德美、创业增收生活美、家庭和睦心灵美、诚实守信风尚美”四项标准进行“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共评选“最美家庭”11户,孝子孝媳300余名,分别送上孝老福、和谐福、诚信福和创业福不同“福”字造型的福匾,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随先进的良好风尚。
广泛宣传扬美名。大力宣传弘扬良好家风故事,形成孝老敬老的良好氛围。水磨村63岁的脱贫户钟茂余常年悉心照顾老母亲的故事在当地传扬,被群众夸赞为年纪最长的“孝子”。同时水磨村将“好家风传承者”黄德全三十年如一日精心照料患病妻子的故事拍成纪录片《一扇门》,高度发扬了和孝亲廉传统文化,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产业振兴做“实”
助力人民群众致富增收
水磨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抓共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产业兴旺为首要目标,加快推动水磨特色农业发展。
找准定位谋产业。水磨村将产业方向定位为发展高端水果、有机蔬菜、特色花卉。由村党委牵头,成立广汉市高坪镇水磨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率先发展特色产业。同时积极组织当地养殖户转产或租房集中育雏,建立了高标准育雏专业合作社和葡萄专业合作社,村民由此走上致富快车道。
壮大主体富业态。积极融入高坪镇“三大园”建设,以家庭农场为载体,建立“家庭农场创业园”,构建多元化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家庭农场68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0余人和农业创客10余人,带动就业300余名,建立起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长效机制。其中,小农夫家庭农场的高端葡萄阳光玫瑰、妮娜公主,年产量达8万斤,每亩的销售收入在5万元以上,在全国供不应求。庭院时光家庭农场从事兰花种植和盆景根雕制作,每年繁育出售兰草可达5000余株。
农旅融合促发展。聚焦自身特色产业,水磨村深度挖掘观光农业、田园采摘、家庭互动等农旅融合模式,错位发展生态农业和近郊旅游业。引入“水磨苑农家乐”“麦田青庐”等10余家,带动就业70余人,不断擦亮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近郊游“水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