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2 12:38:54
本报讯(刘勇 记者 李鹏飞)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2月28日,记者从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委组织部获悉,近年来,德阳市旌阳区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中,聚焦“人才、产业、发展”三大要素,通过“三引三育三激励”,聚合新农人,走出一条众创、赋能、共享发展之路,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旌阳的乡村正成为青山绿水的公园、花果飘香的田园、创新创业的乐园、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位于旌阳区东湖街道的高槐村,可谓是成德绵地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近年来,高槐村引进培育乡村音乐、青溯植染、“非遗”潮扇、高槐书院等新业态14个,成立叶毓山、叶毓中艺术研究中心,建立创新协作平台,定期举办“赋能高槐”众创营培训,引导产业差异化发展,实现乡间美食可吃、休闲咖啡可品、田园民宿可住、特色产品可带,实现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综合收入2000万元。
高槐村聚焦乡村振兴所需,积极探索“三引三育三激励”,集聚培育乡村振兴新农人100余名,带动引领乡村发展蝶变升级,走出了一条众创、赋能、共享发展之路,成功获得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殊荣。
其实,不止是高槐村,旌阳区的龙居村通过举办赏荷节、露营节等,年拉动消费1400余万元,全村人均年增收5037元。红伏村改造村集体资产为红光文旅集市,完成14个精品主题农业园建设,新增村集体收益50万元……实现人才振兴带动产业集聚,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我区通过‘三引’聚焦乡村振兴发展,有针对性地引进规划设计、产业经营、基层治理三类人才,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旌阳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兴办学堂系统育、众创共建精准育、实践带动示范育,壮大人才队伍“三育”,以及坚持特惠机制政策激励、干事平台事业激励、真情关怀情感激励,营造留人更留心的人才生态,激活振兴队伍。
近年来,旌阳区还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畅通人才招引渠道,努力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打造一支示范引领、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据了解,旌阳区精准选派25名第一书记、36名驻村帮扶队员到乡村振兴任务重、集体经济薄弱村驻村帮扶,让党建力量真正渗透到基层。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驻村人员专业特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联系协调产业项目,做深做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通过“三引三育三激励”,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激发农民创造力提升农业农村生产力。2021年积极争取80万元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初级新型职业农民407人,中级新型职业农民48人,邹永琼、杨进良、张宗洪被列为四川首批5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
以乡村振兴实践工作站、“三变”改革、“五社”实践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构建“人才+平台+农民”指导模式。红伏村乡村振兴实践工作站与国家梨产业团队合作,引进张绍铃等省内外专家教授上门授课,邀请卢水生教授等专业团队为合作社提供运营指导,有效提升农技专业化水平;“德阳农业大师”徐振财和13名区级“土专家”“田秀才”通过乡村振兴学堂,积极传授种养殖技术,让专家人才成为老百姓致富路上的“技术顾问”和“指导员”。
以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对象,通过“四位一体”培育模式,建成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32个,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2587人,孕育了一支乡村振兴“旌英军”;成功打造省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26家,国家、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69家,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4家,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旌阳区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创新举措是四川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据悉,去年,四川省委组织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四川省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该方案指出四川将连续五年统筹实施一批重点人才项目,推动人才智力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一线集聚,为全面开启“十四五”乡村振兴新征程提供坚强人才支撑。确定了人才招引、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人才援助、人才激励等“五大行动”,包含34个重点人才项目,旨在发挥人才引领乡村发展振兴的关键作用,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优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
记者了解到,在前不久公布的四川省2022年上半年公务员招考公告中,县乡机关招录7974名、占招录计划的91%,其中乡镇机关招录4212名、占48%;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均为县乡机关职位,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每县计划招录10名左右。此举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组织部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录用计划重点向基层一线特别是乡镇倾斜,进一步充实了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工作力量。
(旌阳区委组织部供图)
2022-03-02 12:38:54
本报讯(刘勇 记者 李鹏飞)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2月28日,记者从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委组织部获悉,近年来,德阳市旌阳区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中,聚焦“人才、产业、发展”三大要素,通过“三引三育三激励”,聚合新农人,走出一条众创、赋能、共享发展之路,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旌阳的乡村正成为青山绿水的公园、花果飘香的田园、创新创业的乐园、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位于旌阳区东湖街道的高槐村,可谓是成德绵地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近年来,高槐村引进培育乡村音乐、青溯植染、“非遗”潮扇、高槐书院等新业态14个,成立叶毓山、叶毓中艺术研究中心,建立创新协作平台,定期举办“赋能高槐”众创营培训,引导产业差异化发展,实现乡间美食可吃、休闲咖啡可品、田园民宿可住、特色产品可带,实现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综合收入2000万元。
高槐村聚焦乡村振兴所需,积极探索“三引三育三激励”,集聚培育乡村振兴新农人100余名,带动引领乡村发展蝶变升级,走出了一条众创、赋能、共享发展之路,成功获得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殊荣。
其实,不止是高槐村,旌阳区的龙居村通过举办赏荷节、露营节等,年拉动消费1400余万元,全村人均年增收5037元。红伏村改造村集体资产为红光文旅集市,完成14个精品主题农业园建设,新增村集体收益50万元……实现人才振兴带动产业集聚,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我区通过‘三引’聚焦乡村振兴发展,有针对性地引进规划设计、产业经营、基层治理三类人才,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旌阳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兴办学堂系统育、众创共建精准育、实践带动示范育,壮大人才队伍“三育”,以及坚持特惠机制政策激励、干事平台事业激励、真情关怀情感激励,营造留人更留心的人才生态,激活振兴队伍。
近年来,旌阳区还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畅通人才招引渠道,努力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打造一支示范引领、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据了解,旌阳区精准选派25名第一书记、36名驻村帮扶队员到乡村振兴任务重、集体经济薄弱村驻村帮扶,让党建力量真正渗透到基层。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驻村人员专业特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联系协调产业项目,做深做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通过“三引三育三激励”,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激发农民创造力提升农业农村生产力。2021年积极争取80万元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初级新型职业农民407人,中级新型职业农民48人,邹永琼、杨进良、张宗洪被列为四川首批5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
以乡村振兴实践工作站、“三变”改革、“五社”实践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构建“人才+平台+农民”指导模式。红伏村乡村振兴实践工作站与国家梨产业团队合作,引进张绍铃等省内外专家教授上门授课,邀请卢水生教授等专业团队为合作社提供运营指导,有效提升农技专业化水平;“德阳农业大师”徐振财和13名区级“土专家”“田秀才”通过乡村振兴学堂,积极传授种养殖技术,让专家人才成为老百姓致富路上的“技术顾问”和“指导员”。
以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对象,通过“四位一体”培育模式,建成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32个,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2587人,孕育了一支乡村振兴“旌英军”;成功打造省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26家,国家、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69家,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4家,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旌阳区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创新举措是四川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据悉,去年,四川省委组织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四川省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该方案指出四川将连续五年统筹实施一批重点人才项目,推动人才智力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一线集聚,为全面开启“十四五”乡村振兴新征程提供坚强人才支撑。确定了人才招引、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人才援助、人才激励等“五大行动”,包含34个重点人才项目,旨在发挥人才引领乡村发展振兴的关键作用,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优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
记者了解到,在前不久公布的四川省2022年上半年公务员招考公告中,县乡机关招录7974名、占招录计划的91%,其中乡镇机关招录4212名、占48%;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均为县乡机关职位,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每县计划招录10名左右。此举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组织部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录用计划重点向基层一线特别是乡镇倾斜,进一步充实了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工作力量。
(旌阳区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