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1 15:14:28
本报讯(记者 赵蝶)记者昨日从四川省统计局获悉,五年跨越,五年辉煌。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四川省农业经济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猪瘟疫情的双重考验,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蹄疾步稳创佳绩、笃行致远谋新篇,取得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成就,开展了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开启了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农业经济量大质优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截至2020年底,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清零,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全面消除了千百年存在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证了全面小康的“成色”,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全国助力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经济提质升位。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83.3亿元,比2016年增加2566.4亿元,平均增长4.6%(按可比价计算)。农业经济实现高位提升,经济总量由2016年的全国第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2位。
农村事业全面进步。截至2020年,全省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农村改厕1520.3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2.8%,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村达到93.5%和60.1%。农村文教卫事业不断进步。
农民生活显著提高。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75元,比2016年增加6372元,平均增长9.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53:1缩小至2.36:1。
改革投资持续发力
乡村振兴平稳开局
“两项改革”打破壁垒。2019年全省启动了“两项改革”。改革后,全省乡镇(街道)减少1509个、建制村减少18429个、村民小组减少153713个、优化新增社区457个,实现了县域空间结构、政权体系、治理架构的历史性重塑,“两项改革”是近年来全省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被列为中国改革2020年度唯一省级特别案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
农业领域加大投入。2021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47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2万亩,复耕撂荒地67.7万亩,发放了乡村振兴考核考评奖励资金。落实了近90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种粮一次性补贴和种粮大户补贴,保障了种粮合理收益。在畜牧业转型发展等政策促进下,全省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2016年的3.8%提高至2021年的4.7%。
金融机构深化合作。行业部门积极推动与银行、保险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仅2021年就向金融机构集中推介300余个农业农村领域重大融资项目,全省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券100余亿元,累计到位风险补偿金25.3亿元,撬动银行贷款348亿元。
产业培育完善升级
现代农业加快推进
耕地保护压实责任。2021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999.9万亩,比2016年增加759.3万亩,平均增长1.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536.6万亩,比2016年增加99.6万亩,平均增长0.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463.3万亩,比2016年增加659.7万亩,平均增长2.6%。
农业园区加快建设。至2021年末,全省创建国家产业园13个,数量居全国前列,建成省星级园区107个。
重要产品保持领先。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时隔20年再次登上700亿斤台阶,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716.4亿斤。2021年全省出栏生猪6314.8万头,继续保持全国第1位。2021年油菜籽产量达338.7万吨,预计继续保持全国第1位。
特色产业稳定增长。2021年全省菜、茶、果、药、鱼5个产业共实现产值3569.1亿元(第一产业部分),比2016年增加1042.6亿元,对第一产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42.1%。
新兴产业补齐短板。补齐3大先导性产业发展短板,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一张网”和产、贮、销“一条链”的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
乡村人才队伍壮大
内生动力逐渐形成
新型经营主体带头示范。持续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干部素质提升。随着“两项改革”的实施,乡镇干部结构优化,干部年龄、学历得到优化提升。
青年有生力量加快培育。加强农村青年、专业人才引进回流,通过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项目扶持、职称评定等方式吸引大专院校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投身农业,鼓励农村出来的青年人才、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投身“三农”,发挥自身资本、技术、信息等优势回乡创业,缓解农业生产和服务技术人才短缺的困境。
产业融合程度加深
涉农经济活力增强
乡村旅游积聚人气。目前,全省约有8300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占乡村总数的27.2%。乡村旅游对促农增收成效明显,有乡村旅游的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的约占46.7%,占比较没有乡村旅游的高29个百分点。
农产品加工提档升级。5年间,全省农副食品加工业规模壮大,增加值平均增长3.9%,2021年全省拥有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15611户,比2016年增加了1792户。
农村物流日益完善。5年间,全省乡村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几乎实现了网络销售从无到有的突破,2021年实现网络零售额和餐饮收入27.7亿元,比2016年增加了27.4亿元,农产品销售正走出一条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
2022-05-11 15:14:28
本报讯(记者 赵蝶)记者昨日从四川省统计局获悉,五年跨越,五年辉煌。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四川省农业经济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猪瘟疫情的双重考验,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蹄疾步稳创佳绩、笃行致远谋新篇,取得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成就,开展了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开启了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农业经济量大质优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截至2020年底,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清零,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全面消除了千百年存在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证了全面小康的“成色”,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全国助力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经济提质升位。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83.3亿元,比2016年增加2566.4亿元,平均增长4.6%(按可比价计算)。农业经济实现高位提升,经济总量由2016年的全国第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2位。
农村事业全面进步。截至2020年,全省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农村改厕1520.3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2.8%,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村达到93.5%和60.1%。农村文教卫事业不断进步。
农民生活显著提高。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75元,比2016年增加6372元,平均增长9.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53:1缩小至2.36:1。
改革投资持续发力
乡村振兴平稳开局
“两项改革”打破壁垒。2019年全省启动了“两项改革”。改革后,全省乡镇(街道)减少1509个、建制村减少18429个、村民小组减少153713个、优化新增社区457个,实现了县域空间结构、政权体系、治理架构的历史性重塑,“两项改革”是近年来全省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被列为中国改革2020年度唯一省级特别案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
农业领域加大投入。2021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47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2万亩,复耕撂荒地67.7万亩,发放了乡村振兴考核考评奖励资金。落实了近90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种粮一次性补贴和种粮大户补贴,保障了种粮合理收益。在畜牧业转型发展等政策促进下,全省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2016年的3.8%提高至2021年的4.7%。
金融机构深化合作。行业部门积极推动与银行、保险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仅2021年就向金融机构集中推介300余个农业农村领域重大融资项目,全省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券100余亿元,累计到位风险补偿金25.3亿元,撬动银行贷款348亿元。
产业培育完善升级
现代农业加快推进
耕地保护压实责任。2021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999.9万亩,比2016年增加759.3万亩,平均增长1.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536.6万亩,比2016年增加99.6万亩,平均增长0.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463.3万亩,比2016年增加659.7万亩,平均增长2.6%。
农业园区加快建设。至2021年末,全省创建国家产业园13个,数量居全国前列,建成省星级园区107个。
重要产品保持领先。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时隔20年再次登上700亿斤台阶,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716.4亿斤。2021年全省出栏生猪6314.8万头,继续保持全国第1位。2021年油菜籽产量达338.7万吨,预计继续保持全国第1位。
特色产业稳定增长。2021年全省菜、茶、果、药、鱼5个产业共实现产值3569.1亿元(第一产业部分),比2016年增加1042.6亿元,对第一产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42.1%。
新兴产业补齐短板。补齐3大先导性产业发展短板,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一张网”和产、贮、销“一条链”的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
乡村人才队伍壮大
内生动力逐渐形成
新型经营主体带头示范。持续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干部素质提升。随着“两项改革”的实施,乡镇干部结构优化,干部年龄、学历得到优化提升。
青年有生力量加快培育。加强农村青年、专业人才引进回流,通过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项目扶持、职称评定等方式吸引大专院校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投身农业,鼓励农村出来的青年人才、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投身“三农”,发挥自身资本、技术、信息等优势回乡创业,缓解农业生产和服务技术人才短缺的困境。
产业融合程度加深
涉农经济活力增强
乡村旅游积聚人气。目前,全省约有8300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占乡村总数的27.2%。乡村旅游对促农增收成效明显,有乡村旅游的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的约占46.7%,占比较没有乡村旅游的高29个百分点。
农产品加工提档升级。5年间,全省农副食品加工业规模壮大,增加值平均增长3.9%,2021年全省拥有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15611户,比2016年增加了1792户。
农村物流日益完善。5年间,全省乡村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几乎实现了网络销售从无到有的突破,2021年实现网络零售额和餐饮收入27.7亿元,比2016年增加了27.4亿元,农产品销售正走出一条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