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0 19:28:22
3月,安居区磨溪镇向阳村的千余亩李花在这个春天初绽。
“这1200余亩脆红李第一年开花,是我们村今年的产业希望。”从正月初开始,向阳村党总支书记何涛就一边抓着疫情防控工作,一边顾着村里的千亩产业。
看着树苗生新芽、打花蕾,到如今花团锦簇,何涛知道今年的脆红李产业必有“结果”。
李花初绽
脱贫产业持续增收有希望
“今年300亩初挂果,产量约在8—10万斤。”何涛看着开得正艳的李花告诉记者,按照去年市场价格每斤8-12元,今年约有80万元产业收入。
对于这一份希望产业,还得益于多年前的一次考察。
2017年4月,正在筹划新产业的向阳村派出考察团前往重庆市潼南区考察新产业。
“我们对土壤进行了检测,适合种植李子、柑橘等。”考察团结合周边产业发展确定了脆红李这一产业,并于2018年4月实现全面栽种。与此同时,向阳村也有了发展规划,借力潼南区“菜花节”,打造向阳村“李花节”,吸引成渝游客。
年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消息传来,也让向阳村以及磨溪镇更加坚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借力遂潼一体化,我们镇将积极推动产业走出去。”磨溪镇党委副书记何奇龙告诉记者。
创新机制
村民当股东发展有活力
“今年开花结果,我们就有利润收入了。”早上八点,69岁的村民肖开德准时出现在基地,他将和10余名工人一道,对基地进行除草、施肥。
说起干活,肖开德可是丝毫不懈怠,因为按照产业利润分配机制,该产业盈利后,他将有一份可喜的收入。
为了提升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向阳村对该产业的发展模式做出了创新调整,一改传统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创新实行村集体带头、村民自愿土地入股,按照4:4:2(村集体占40%、村民占40%、发展资金占20%)利益分配机制进行运营发展。
“村民就是村集体产业的股东,大家一起挣钱有保障。”何涛介绍说,按照该项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发生业主跑路的情况。同时,让村集体挑大头,一部分利润收入作为产业发展资金,极大地规避了产业发展失败给村民带来的损失。
在荒山与产业之间,肖开德选择了产业,将自家的3亩坡地投入到基地中来。村民翟玉群没有土地入股,但在基地里依旧有收入门道。
“一天50—60元基地务工收入,年前挣了1000多元。”翟玉群是村里的贫困户,她告诉记者,丈夫有病,在基地中就近务工让她既有了稳定收入,又有时间照顾好家里。
对于今年的收入,向阳村村民满怀信心。
疫情之下
帮扶单位显身手破发展“梗阻”
“如果没有疫情,这里不仅是山花烂漫,还应该游人如织。”在何涛看来,这次疫情对产业发展影响不小,计划的“李花节”不得不取消。
与此同时,还有一项事宜让何涛更为担忧。
春节前夕,村里和成渝两地的脆红李销售商商量好,将在开花时节前往村里考察,计划销售事宜。
“现在开花,5、6月份将全面销售,这下时间一下就耽误了。”何涛的担忧也牵动着帮扶单位安居区人大的心。在得知该村有困难的第一时间,安居区人大就做出了应对计划。
安居区人大机关党组书记罗世芳告诉记者,为了克服疫情对后期销售带来的影响,安居区人大和向阳村制定出了“线上+线下”同步开辟销售渠道的策略。
“线上主要是走网络销售渠道,线下主要是联系好遂宁本地经销商。”罗世芳告诉记者,除了这两手抓,安居区人大还积极和商协会联系,确保产品销售有保障。
消除疫情造成的发展“梗阻”,安居区人大还给村里带来了好消息,300余万元灌溉项目资金已到位,后续产业发展有了“活水”。
千亩李花始“向阳”,脱贫增收有希望。在这个特殊的春天,向阳村迎着春光奋勇向前。(文/陈醒)
2020-03-10 19:28:22
3月,安居区磨溪镇向阳村的千余亩李花在这个春天初绽。
“这1200余亩脆红李第一年开花,是我们村今年的产业希望。”从正月初开始,向阳村党总支书记何涛就一边抓着疫情防控工作,一边顾着村里的千亩产业。
看着树苗生新芽、打花蕾,到如今花团锦簇,何涛知道今年的脆红李产业必有“结果”。
李花初绽
脱贫产业持续增收有希望
“今年300亩初挂果,产量约在8—10万斤。”何涛看着开得正艳的李花告诉记者,按照去年市场价格每斤8-12元,今年约有80万元产业收入。
对于这一份希望产业,还得益于多年前的一次考察。
2017年4月,正在筹划新产业的向阳村派出考察团前往重庆市潼南区考察新产业。
“我们对土壤进行了检测,适合种植李子、柑橘等。”考察团结合周边产业发展确定了脆红李这一产业,并于2018年4月实现全面栽种。与此同时,向阳村也有了发展规划,借力潼南区“菜花节”,打造向阳村“李花节”,吸引成渝游客。
年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消息传来,也让向阳村以及磨溪镇更加坚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借力遂潼一体化,我们镇将积极推动产业走出去。”磨溪镇党委副书记何奇龙告诉记者。
创新机制
村民当股东发展有活力
“今年开花结果,我们就有利润收入了。”早上八点,69岁的村民肖开德准时出现在基地,他将和10余名工人一道,对基地进行除草、施肥。
说起干活,肖开德可是丝毫不懈怠,因为按照产业利润分配机制,该产业盈利后,他将有一份可喜的收入。
为了提升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向阳村对该产业的发展模式做出了创新调整,一改传统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创新实行村集体带头、村民自愿土地入股,按照4:4:2(村集体占40%、村民占40%、发展资金占20%)利益分配机制进行运营发展。
“村民就是村集体产业的股东,大家一起挣钱有保障。”何涛介绍说,按照该项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发生业主跑路的情况。同时,让村集体挑大头,一部分利润收入作为产业发展资金,极大地规避了产业发展失败给村民带来的损失。
在荒山与产业之间,肖开德选择了产业,将自家的3亩坡地投入到基地中来。村民翟玉群没有土地入股,但在基地里依旧有收入门道。
“一天50—60元基地务工收入,年前挣了1000多元。”翟玉群是村里的贫困户,她告诉记者,丈夫有病,在基地中就近务工让她既有了稳定收入,又有时间照顾好家里。
对于今年的收入,向阳村村民满怀信心。
疫情之下
帮扶单位显身手破发展“梗阻”
“如果没有疫情,这里不仅是山花烂漫,还应该游人如织。”在何涛看来,这次疫情对产业发展影响不小,计划的“李花节”不得不取消。
与此同时,还有一项事宜让何涛更为担忧。
春节前夕,村里和成渝两地的脆红李销售商商量好,将在开花时节前往村里考察,计划销售事宜。
“现在开花,5、6月份将全面销售,这下时间一下就耽误了。”何涛的担忧也牵动着帮扶单位安居区人大的心。在得知该村有困难的第一时间,安居区人大就做出了应对计划。
安居区人大机关党组书记罗世芳告诉记者,为了克服疫情对后期销售带来的影响,安居区人大和向阳村制定出了“线上+线下”同步开辟销售渠道的策略。
“线上主要是走网络销售渠道,线下主要是联系好遂宁本地经销商。”罗世芳告诉记者,除了这两手抓,安居区人大还积极和商协会联系,确保产品销售有保障。
消除疫情造成的发展“梗阻”,安居区人大还给村里带来了好消息,300余万元灌溉项目资金已到位,后续产业发展有了“活水”。
千亩李花始“向阳”,脱贫增收有希望。在这个特殊的春天,向阳村迎着春光奋勇向前。(文/陈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