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3 17:20:41
“脏乱差”问题,一直是困扰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既影响乡村形象,又影响群众健康,更不利于全镇社会经济发展。四川彭州市升平镇党委政府面对此问题,采取了“党员志愿服务+党员示范院落+群众参与”的模式开展城乡环境
综合治理。自去年党员志愿服务开展以来,镇域内“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彻底整治,全镇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干部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一个美丽、生态的升平展现在人们面前。
以党员志愿服务为引领
升平镇党委书记廖明忠告诉记者:“要充分发挥全镇6个村级党委、6个总支、35个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1200多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全镇‘农、文、旅’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老百姓打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宜居环境。”
据了解,去年,升平镇党委印发了致全镇共产党员的一封信,号召全体共产党员立即行动起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拼搏的工作干劲,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与所有干部群众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和谐升平。
首先,镇机关支部全体党员率先行动起来,坚持每月到一个村(社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该镇党委书记、镇长每次带头参加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带领全镇共产党员参加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热潮中来。目前,镇机关支部已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党员志愿服务15次,参加人数750人次,清运垃圾62车。抓党员示范院落建设
打造美丽宜居社区
党徽聚民心,自从美丽进院落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全镇以“党员·家”党建进院落暨美丽典范院落整治为载体,在院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等文化。党员通过示范院落整治做好示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带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来。
昌衡村村支书孟孝成说,就是要通过党员示范院落建设,以党员志愿服务为引领,人人参加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来,提升全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推动昌衡村传统村落建设,让昌衡村真正成为美丽宜居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文明村。现在,村村有党员示范院落,处处有党员志愿服务者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越来越深入人心,打造美丽宜居社区是干出来的,全镇上下都在为彻底整治“脏、乱、差”,建设示范院落,打造美丽宜居社区而拼搏。
群众积极参与
龙福村21组村民杨德明激动地说:“升平镇的领导太关心群众的健康了,现在党的政策好了,我们不愁吃、不愁穿,有车有房,更不能没有一个干净、整洁、美丽的生活环境。”
本报记者 高明山 文/图
2018-05-23 17:20:41
“脏乱差”问题,一直是困扰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既影响乡村形象,又影响群众健康,更不利于全镇社会经济发展。四川彭州市升平镇党委政府面对此问题,采取了“党员志愿服务+党员示范院落+群众参与”的模式开展城乡环境
综合治理。自去年党员志愿服务开展以来,镇域内“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彻底整治,全镇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干部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一个美丽、生态的升平展现在人们面前。
以党员志愿服务为引领
升平镇党委书记廖明忠告诉记者:“要充分发挥全镇6个村级党委、6个总支、35个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1200多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全镇‘农、文、旅’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老百姓打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宜居环境。”
据了解,去年,升平镇党委印发了致全镇共产党员的一封信,号召全体共产党员立即行动起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拼搏的工作干劲,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与所有干部群众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和谐升平。
首先,镇机关支部全体党员率先行动起来,坚持每月到一个村(社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该镇党委书记、镇长每次带头参加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带领全镇共产党员参加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热潮中来。目前,镇机关支部已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党员志愿服务15次,参加人数750人次,清运垃圾62车。抓党员示范院落建设
打造美丽宜居社区
党徽聚民心,自从美丽进院落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全镇以“党员·家”党建进院落暨美丽典范院落整治为载体,在院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等文化。党员通过示范院落整治做好示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带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来。
昌衡村村支书孟孝成说,就是要通过党员示范院落建设,以党员志愿服务为引领,人人参加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来,提升全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推动昌衡村传统村落建设,让昌衡村真正成为美丽宜居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文明村。现在,村村有党员示范院落,处处有党员志愿服务者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越来越深入人心,打造美丽宜居社区是干出来的,全镇上下都在为彻底整治“脏、乱、差”,建设示范院落,打造美丽宜居社区而拼搏。
群众积极参与
龙福村21组村民杨德明激动地说:“升平镇的领导太关心群众的健康了,现在党的政策好了,我们不愁吃、不愁穿,有车有房,更不能没有一个干净、整洁、美丽的生活环境。”
本报记者 高明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