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7 17:15:07
(王永明 本报记者 汪子尧 文/图)从“山沟沟”到“街场口”,既要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更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四川省大竹县在2016年完成易地搬迁1270户4002人基础上,2017年底前累计完成44个搬迁聚居点建设任务,3154户9524名贫困群众搬进了新居。在2017年9月17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中受到好评,易地扶贫搬迁经验成为创新“试验田”。2018年,大竹县计划再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127户6198人。
“新建住房需要资金,钱从何处来?”“搬出去了处处都是需要用钱的地方,靠什么生活?”……事实上,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就成了改善群众生活的重大机遇。
“给群众解释清楚土地流转等补偿问题,算好住新房需要付的资金,让群众心里有数。往哪里搬、建什么房、谁来建,都由群众说了算,才能让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大竹县月华镇副镇长周春华深有感触地说。如何不让困难群众因建房加重脱贫负担;如何增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能力……系列硬仗,摆在各级干部和班子面前,是挑战,也是考验。
必须算透“对比账”,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搬迁后居住条件的改变。入住新居后为避免搬迁户“两头跑”,大竹县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帮助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走上致富路。据了解,大竹县在计划当年退出的贫困村每村开发12个岗位,其余贫困村每村开发4个岗位。同时,大竹县还在规划布局时做到集中安置点靠场镇、靠园区、靠乡村旅游区、靠产业基地、靠新村;搬迁对象进城区、进社区、进安置聚居区、进村民聚居区、进交通便利区,为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创造条件。
住上了好房子,好风气好习惯也就渐渐兴起了。贫困群众不仅享受到居住环境的改善,文明新风也吹进了这个新家园。
2018-06-27 17:15:07
(王永明 本报记者 汪子尧 文/图)从“山沟沟”到“街场口”,既要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更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四川省大竹县在2016年完成易地搬迁1270户4002人基础上,2017年底前累计完成44个搬迁聚居点建设任务,3154户9524名贫困群众搬进了新居。在2017年9月17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中受到好评,易地扶贫搬迁经验成为创新“试验田”。2018年,大竹县计划再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127户6198人。
“新建住房需要资金,钱从何处来?”“搬出去了处处都是需要用钱的地方,靠什么生活?”……事实上,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就成了改善群众生活的重大机遇。
“给群众解释清楚土地流转等补偿问题,算好住新房需要付的资金,让群众心里有数。往哪里搬、建什么房、谁来建,都由群众说了算,才能让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大竹县月华镇副镇长周春华深有感触地说。如何不让困难群众因建房加重脱贫负担;如何增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能力……系列硬仗,摆在各级干部和班子面前,是挑战,也是考验。
必须算透“对比账”,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搬迁后居住条件的改变。入住新居后为避免搬迁户“两头跑”,大竹县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帮助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走上致富路。据了解,大竹县在计划当年退出的贫困村每村开发12个岗位,其余贫困村每村开发4个岗位。同时,大竹县还在规划布局时做到集中安置点靠场镇、靠园区、靠乡村旅游区、靠产业基地、靠新村;搬迁对象进城区、进社区、进安置聚居区、进村民聚居区、进交通便利区,为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创造条件。
住上了好房子,好风气好习惯也就渐渐兴起了。贫困群众不仅享受到居住环境的改善,文明新风也吹进了这个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