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地方
  • /
  • 三农
  • /

    “借牛还牛” 贫困户发“牛财”

    2019-10-29 22:09:25

      借小母牛,还头胎小牛,母牛产权归贫困户

      “借牛还牛”  贫困户发“牛财”

      秋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向遂宁高新区聚贤镇油房村时,村民罗克华已经牵着两头母牛在山坡上吃草了。

      两头牛都是罗克华去年5月从新欣瑞合农业公司借来的,经过一年多的精心饲养,两头牛在9月中旬先后生下小牛。

      按照合作协议,罗克华只要将生下的小牛喂养几个月后还给新欣瑞合公司,两头母牛的产权就完全归罗克华所有。

      借一头小母牛,一两年后还一头略超体重的头胎小牛,母牛的产权就归贫困户。这种“借牛还牛”的扶贫新模式正在我市兴起。

      家门口发“牛财” 农民积极性很高

      “这种方式非常好,成本低、收益大,非常适合我们这些缺少资金,又没有其他门路的人。”谈起“借牛还牛”,67岁的罗克华很兴奋。1998年,正当壮年的罗克华因交通事故致残,家里因此长期陷入贫困。夫妻俩和80多岁的老母亲靠低保和散种苞谷、水稻等为生,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去年5月,通过当地党委政府牵线,罗克华从新欣瑞合公司借来两头小母牛,开始走上“借牛还牛”的脱贫致富路。

      “去年年底,公司派人给两头母牛都配了种,9月中旬两头母牛先后生下小牛。再养几个月,等明年二三月份就能把小牛还给公司了。”眼看着母牛还有几个月就要归自家所有,罗克华十分激动。过去,罗克华捡别人的撂荒地种,每天起早贪黑种了七八亩地,每年收入不过3000多元;现在,“两头母牛至少值3万元,比种庄稼强多了!”罗克华说。

      养殖规模扩大 村集体踊跃加入

      “借牛还牛”的扶贫模式吸引了我市不少村集体关注。目前,安居区拦江镇上沟村已经和新欣瑞合公司达成合作,将通过村里的合作社,向公司“借”50头小母牛发展肉牛养殖。

      上沟村第一书记吴迪介绍,尽管2018年上沟村已经脱贫,但村里的贫困户还存在缺少劳动能力或子女赡养能力弱等困难。引入“借牛还牛”的扶贫模式,通过合作社集中养牛,可以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及通过分红等方式增加收入。

      “我们计划第一期借养50头小母牛,明后年归还小牛后,扣除各项成本,合作社有10多万元的结余。每户贫困户即使没有任何务工和投入,至少也有几百元的分红。”吴迪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的养殖场已经搭建好,再安装些基础设施,50头牛就可以正式进场了。如果第一期效果不错,村里还将开展第二期,让“借牛还牛”模式在上沟村落地生根,带动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降低借养风险 确保贫困户收益

      在遂宁市,“借牛还牛”扶贫模式的发起人叫王文富,是新欣瑞合农业公司董事长。王文富早年在北京工作,2013年返乡创业,成立新欣瑞合农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遂州红牛”的繁殖加工、杂交构树的繁育加工等复合型新兴农业。

      “从去年5月到现在,我们已经借出去80多头小母牛,价值近百万元。每个借牛的家庭都是国家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王文富说,尽管公司投入较大,但公司没有收一分钱的押金和风险金。如果借牛期间牛死亡了,只要查明不是由于故意伤害、虐待、看管不力等原因,损失由公司承担。此外,借牛户还了小牛后,母牛及其所生的小牛,都可以以市场价卖给新欣瑞合公司。

      在王文富看来,“借牛还牛”既是带动家乡父老脱贫致富的方式,也是企业稳定遂州红牛种群、加大繁育力度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多赢的模式。他希望,通过“借牛还牛”模式,5年内将“遂宁红牛”种群培育到一万头左右,并形成从育种、繁殖到集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品牌牛肉产业链,带动更多农民发上“牛财”。(文/蔡志凌)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地方
  • /
  • 三农
  • /

    “借牛还牛” 贫困户发“牛财”

    2019-10-29 22:09:25

      借小母牛,还头胎小牛,母牛产权归贫困户

      “借牛还牛”  贫困户发“牛财”

      秋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向遂宁高新区聚贤镇油房村时,村民罗克华已经牵着两头母牛在山坡上吃草了。

      两头牛都是罗克华去年5月从新欣瑞合农业公司借来的,经过一年多的精心饲养,两头牛在9月中旬先后生下小牛。

      按照合作协议,罗克华只要将生下的小牛喂养几个月后还给新欣瑞合公司,两头母牛的产权就完全归罗克华所有。

      借一头小母牛,一两年后还一头略超体重的头胎小牛,母牛的产权就归贫困户。这种“借牛还牛”的扶贫新模式正在我市兴起。

      家门口发“牛财” 农民积极性很高

      “这种方式非常好,成本低、收益大,非常适合我们这些缺少资金,又没有其他门路的人。”谈起“借牛还牛”,67岁的罗克华很兴奋。1998年,正当壮年的罗克华因交通事故致残,家里因此长期陷入贫困。夫妻俩和80多岁的老母亲靠低保和散种苞谷、水稻等为生,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去年5月,通过当地党委政府牵线,罗克华从新欣瑞合公司借来两头小母牛,开始走上“借牛还牛”的脱贫致富路。

      “去年年底,公司派人给两头母牛都配了种,9月中旬两头母牛先后生下小牛。再养几个月,等明年二三月份就能把小牛还给公司了。”眼看着母牛还有几个月就要归自家所有,罗克华十分激动。过去,罗克华捡别人的撂荒地种,每天起早贪黑种了七八亩地,每年收入不过3000多元;现在,“两头母牛至少值3万元,比种庄稼强多了!”罗克华说。

      养殖规模扩大 村集体踊跃加入

      “借牛还牛”的扶贫模式吸引了我市不少村集体关注。目前,安居区拦江镇上沟村已经和新欣瑞合公司达成合作,将通过村里的合作社,向公司“借”50头小母牛发展肉牛养殖。

      上沟村第一书记吴迪介绍,尽管2018年上沟村已经脱贫,但村里的贫困户还存在缺少劳动能力或子女赡养能力弱等困难。引入“借牛还牛”的扶贫模式,通过合作社集中养牛,可以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及通过分红等方式增加收入。

      “我们计划第一期借养50头小母牛,明后年归还小牛后,扣除各项成本,合作社有10多万元的结余。每户贫困户即使没有任何务工和投入,至少也有几百元的分红。”吴迪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的养殖场已经搭建好,再安装些基础设施,50头牛就可以正式进场了。如果第一期效果不错,村里还将开展第二期,让“借牛还牛”模式在上沟村落地生根,带动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降低借养风险 确保贫困户收益

      在遂宁市,“借牛还牛”扶贫模式的发起人叫王文富,是新欣瑞合农业公司董事长。王文富早年在北京工作,2013年返乡创业,成立新欣瑞合农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遂州红牛”的繁殖加工、杂交构树的繁育加工等复合型新兴农业。

      “从去年5月到现在,我们已经借出去80多头小母牛,价值近百万元。每个借牛的家庭都是国家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王文富说,尽管公司投入较大,但公司没有收一分钱的押金和风险金。如果借牛期间牛死亡了,只要查明不是由于故意伤害、虐待、看管不力等原因,损失由公司承担。此外,借牛户还了小牛后,母牛及其所生的小牛,都可以以市场价卖给新欣瑞合公司。

      在王文富看来,“借牛还牛”既是带动家乡父老脱贫致富的方式,也是企业稳定遂州红牛种群、加大繁育力度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多赢的模式。他希望,通过“借牛还牛”模式,5年内将“遂宁红牛”种群培育到一万头左右,并形成从育种、繁殖到集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品牌牛肉产业链,带动更多农民发上“牛财”。(文/蔡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