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地方
  • /
  • 三农
  • /

    乡城 乡村振兴 风景这边独好 ——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乡村振兴局工作纪实

    2022-05-27 14:48:17

      五月的甘孜,五彩斑斓,蓝天白云,分外分明。走进乡城,这里青山绿水随处可见,花朵在原野幸福开放,青稞在清风中招展,牦牛和羊群啃食着青草,头顶有秃鹰飞过,欢快的溪水缓缓流向远方,一幅乡村振兴的水墨画卷正徐徐展开。

      甘孜州乡城县紧邻稻城亚丁、香格里拉、丽江三个世界级景区,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圈”核心区域,辖3镇7乡60个村(社区),农牧民人口占68.75%。近年来,乡城县乡村振兴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中央、省、州、县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强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0年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度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重点帮扶村1个、州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1个、示范村7个,2021年度甘孜州县(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县。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扶贫开发局到乡村振兴局,乡城县乡村振兴局始终牢记宗旨与使命,担负“最大政治责任”,抓住“最大发展机遇”,落实“最大民生工程”,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谱写了一曲高原“康巴江南”的壮丽史歌。


    果树拉枝培训


    村民院坝会


    东尔村苹果

      牢记初心、担当使命

      甘做脱贫攻坚工作“苦行僧”

      脱贫攻坚伊始,乡城县扶贫开发局实行“责任制+清单制”量化职责任务,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分级负责、权责一致、责任清晰的责任体系,直接把责任扛在每个人肩上。用非常之策,解非常之困。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思路,科学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方案》,研究制定22个重点专项方案和组织、纪律2个保障方案,形成“1+8+10+22”的攻坚政策。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该局积极落实“两个50%” 支农政策,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创新提出了以狠抓小水、小路、小桥、小能源为主的“四小工程”建设,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指导、乡村主体、齐心协力”四位一体的模式,充分让群众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一大批群众急盼的吃水难、灌溉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环节,按照“四年搬迁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布局,坚持“不超标、不豪华、不空置”、“搬得准、搬得顺、搬得富”及“政府主导、市场主力、群众主体”的“三不三搬三为主”原则,完成全县涉及易地扶贫搬迁的23个行政村78户359人的搬迁入住。下足“绣花”功夫,以文化旅游、特色农业、光伏产业为支撑,累计投入资金6.05亿元,实施全域产业富民行动计划项目53 个,投入产业发展周转金2100万元,产业覆盖全县3镇7乡和60个行政村。

      为激发群众 “领着干”变为“主动干”的主动性,该局充分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盼、急需所求,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人而异、按需配菜,通过农牧民星期天、群众夜校、服务上门等方式,让群众练就一技之长,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把过去“体力型”劳动力变为“技术型”劳动力,激励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短短几年间,全县建成特色林业产业、水果等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3.38万亩,养殖基地8个;种植小杂水果、干果等经济作物,发展小庭院经济1682户;发展仁堆、杠色等村牦牛养殖,仲古、木信等村藏系绵羊养殖和正斗金孔雀劳务合作社等专合组织66个,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乡多品、多乡一品”的产业兴旺的大好格局。


    积分兑换

      抓牢抓实“微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宏图方兴未艾

      克麦村位于乡城县然乌乡南面,距然乌乡政府5公里,距县城35公里,幅员面积23平方公里,海拔3100米,2017年完成所有贫困户退出。被上级党组织评为“四好村”“中国最美民族村寨”。

      该村坚持因地制宜,立足村情实际,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和全乡“生态立乡、产业强乡、旅游兴乡、依法治乡”的战略思想及“小规模、特色化、精品化”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围绕旅游发展,配套布局特色农牧业、温泉养身、民宿、高山牲畜养殖、红色文化等产业,推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群众依靠产业实现增收。利用村级资金,拟投入50万元,助推温泉养身产业发展。打响“克麦天浴温泉”品牌,丰富克麦村旅游文化资源,建成预计年收入3-5万元。

      在村级活动室村务公开栏中,各项规章制度公开上栏,其中在一角粘贴的“红蓝”微治理台账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引人注目。翻开台账,里面标注的问题上报时间、解决事项责任人、解决期限、解决措施、完成情况等一目了然。四川省科协选派驻克麦村驻村队员黄河介绍:“为了让村民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让村里的工作更好接受大家的监督,村里去年10月建立了‘红蓝’微治理台账,自从采取这种方式后,效果非常好。”

      “每季度我们都要开展流动红旗卫生户评选活动,在这个季度我们家就得了流动红旗。”村民洛绒更登高兴地说:“每次评比的时候,村干部都要把现场评比的照片发到群里,大伙共同打分,得到流动红旗了,要奖励100元,其实钱都是其次,关键是荣誉,有了这个流动红旗,出门到处都是羡慕的眼光。”

      借助浙江污水处理经验,年初东西部协作投资2700万元对克麦村整村污水工程进行提升改造,有效推进乡村治理持续向好。开启“微产业”,增加群众幸福感。在克麦村通往查呈沟AAAA级旅游景区的路口,标有克麦村微牧场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雪山下的草地,虽然地方不大,却给村民放牛解决了大麻烦,像这样的‘微牧场’村里还有四处。”黄河介绍,以前村民家的牛都是在村里到处放,随着“流动红旗”“三新”活动的开展,大大改变了生活环境。克麦村民宿接待户为树阿依呷家中,3楼已经打造成旅游接待住宿区,环视屋内,电视、WiFi、电话等一应俱全,加上原汁原味的藏房院落,美轮美奂。


    种植车厘子

      阳光如织的正午,村民家中种植的果树绿叶成荫,阳光透过间隙洒落下来,让人倍感清爽。在克麦村车厘子生态种植基地,蓬勃生长的车厘子树苗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摆着,翠绿欲滴。以前,村支书益西丁真自己种了几棵车厘子,但都是自己食用。2018年,一位云南来的游客到家里借宿,益西丁真把车厘子拿来给游客品尝。在品尝后,游客大赞车厘子味道不错,如果拿到市场上销售,应该能卖不少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益西丁真就把家里剩余的车厘子都拿到县上,以25元一斤的价格进行售卖,赚了2000多元。这件事对益西丁真有了较大启发,他盘算着如果村里种植车厘子,这样全村人都可实现增收致富。在村“两委”积极引导下,当地村民克服消极思想和“等、靠、要”的心理,自力更生,主动投入热火朝天的开荒热潮中。2019年,克麦村在后山荒坡开垦出80亩的果园,种植车厘子树1500余株。

      “等着车里子挂果了,我们村就会有20万元至30万元的收入。”看着茁壮成长的车厘子树,想到将来的收益,益西丁真笑得合不拢嘴。

      激活“微积分”,提升乡风文明,与克麦村的方式不一样的是,东尔村在乡村振兴中也有它的做法。来到东尔村乡风文明“微积分”超市,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洗衣粉、清油、肥皂、大米……墙上还粘贴着“微积分”兑换管理办法及标准。说起超市商品是否拿来卖,四川能投集团选派的驻村队员杨世明笑呵呵地说:“这些物品不是拿来卖的,是村民通过积分来兑换的,前不久,我们对第季一度的积分已经进行了兑换,现正在准备第二季度兑换物品。”

      为了让乡风文明“微积分”超市正常运转,杨世明积极向派出单位省能投集团争取资金支持。能投集团同意每年支持2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购买“超市”物资。另外,乡风文明“微积分”超市也获得“然乌乡微基金”的支持。

      为建好“农民学堂”,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四川省能投集团捐资13万元用于升级装修东尔村“农民夜校活动室”。农民夜校活动室建立后,村民一个月集体学习两次,每次学习有64户家庭参加,学习时间1个多小时,通过学习,让当地村民了解种养殖、电力安全、交通安全知识,掌握一些科学生产技能,有效提高了村民生活幸福感。

      随着查呈沟AAAA级旅游景区的成功创建,然乌乡占地160平方米的集旅游、农特产品、娱乐于一体的“然乌山河”农特产品综合营销服务中心拔地而起,克麦村、东尔村村民以每户1000元的标准入股,好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查呈沟AAAA级旅游接待中心

      继往开来、跳起摸高

      争做乡村振兴中的排头兵

      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该局传承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全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乡城县乡村振兴局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先后牵头协调各部门完善产业、就业、金融、税收优惠等衔接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专合组织培育和农村宅基地管理等改革工作,优先安排乡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保、民政、法律等公共服务项目、人员力量等,投入资金25406万元,实施项目180个。

      同时,乡城县乡村振兴局在探索中不断总结,总结出了诸如“种养循环养殖”“乡城‘苹果+藏猪’产业”“乡城乡风文明‘微积分’超市”等乡村振兴特色做法,得到了省市相关媒体的推广和宣传。2021年,乡城县乡村振兴局配合四川省民委、省“两资”办协调派遣记者拍摄的反映藏区“两资”30分钟纪录片“山乡巨变”被作为全省典型案例上报中央。

      吴远胜 文/图


    干净的村道

      编后语

      乡城,这个被洒落在川西高原最南端的明珠,随着全国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乡城县委、县政府、县乡村振兴局以及当地干部群众们一道冲锋在前,经过不断努力,这个远离大都市喧嚣的地方彻底告别了贫困和落后。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从雪山下融化下来的河水,绕过村寨,缓缓而去。一座座新建的漂亮的碉房,黄昏下升起袅袅的炊烟,矗立在蓝天白云下;一条条硬化的道路蜿蜒通向了每一户藏家,如一条条长长的哈达飘向山垭河谷;一盏盏温暖的路灯点亮了高原的黑夜;一扇扇窗口飞出的欢声笑语,溢满了几代人幸福的梦想。在麦克村和东尔村,我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友善和热情,每一双清澈的眼睛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让我倍感生动。犹如凤凰涅槃,这个美丽的香巴拉再现我的眼前。

      历史的长河在流淌,振兴的步伐不停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甘孜州乡城县乡村振兴局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从这片宁静的长天中读出了高远,从河谷两旁的绿野中看到了辽阔。而比高远和辽阔更有意义的,是那里的人民安宁和富足的美好生活。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地方
  • /
  • 三农
  • /

    乡城 乡村振兴 风景这边独好 ——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乡村振兴局工作纪实

    2022-05-27 14:48:17

      五月的甘孜,五彩斑斓,蓝天白云,分外分明。走进乡城,这里青山绿水随处可见,花朵在原野幸福开放,青稞在清风中招展,牦牛和羊群啃食着青草,头顶有秃鹰飞过,欢快的溪水缓缓流向远方,一幅乡村振兴的水墨画卷正徐徐展开。

      甘孜州乡城县紧邻稻城亚丁、香格里拉、丽江三个世界级景区,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圈”核心区域,辖3镇7乡60个村(社区),农牧民人口占68.75%。近年来,乡城县乡村振兴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中央、省、州、县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强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0年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度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重点帮扶村1个、州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1个、示范村7个,2021年度甘孜州县(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县。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扶贫开发局到乡村振兴局,乡城县乡村振兴局始终牢记宗旨与使命,担负“最大政治责任”,抓住“最大发展机遇”,落实“最大民生工程”,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谱写了一曲高原“康巴江南”的壮丽史歌。


    果树拉枝培训


    村民院坝会


    东尔村苹果

      牢记初心、担当使命

      甘做脱贫攻坚工作“苦行僧”

      脱贫攻坚伊始,乡城县扶贫开发局实行“责任制+清单制”量化职责任务,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分级负责、权责一致、责任清晰的责任体系,直接把责任扛在每个人肩上。用非常之策,解非常之困。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思路,科学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方案》,研究制定22个重点专项方案和组织、纪律2个保障方案,形成“1+8+10+22”的攻坚政策。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该局积极落实“两个50%” 支农政策,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创新提出了以狠抓小水、小路、小桥、小能源为主的“四小工程”建设,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指导、乡村主体、齐心协力”四位一体的模式,充分让群众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一大批群众急盼的吃水难、灌溉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环节,按照“四年搬迁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布局,坚持“不超标、不豪华、不空置”、“搬得准、搬得顺、搬得富”及“政府主导、市场主力、群众主体”的“三不三搬三为主”原则,完成全县涉及易地扶贫搬迁的23个行政村78户359人的搬迁入住。下足“绣花”功夫,以文化旅游、特色农业、光伏产业为支撑,累计投入资金6.05亿元,实施全域产业富民行动计划项目53 个,投入产业发展周转金2100万元,产业覆盖全县3镇7乡和60个行政村。

      为激发群众 “领着干”变为“主动干”的主动性,该局充分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盼、急需所求,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人而异、按需配菜,通过农牧民星期天、群众夜校、服务上门等方式,让群众练就一技之长,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把过去“体力型”劳动力变为“技术型”劳动力,激励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短短几年间,全县建成特色林业产业、水果等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3.38万亩,养殖基地8个;种植小杂水果、干果等经济作物,发展小庭院经济1682户;发展仁堆、杠色等村牦牛养殖,仲古、木信等村藏系绵羊养殖和正斗金孔雀劳务合作社等专合组织66个,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乡多品、多乡一品”的产业兴旺的大好格局。


    积分兑换

      抓牢抓实“微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宏图方兴未艾

      克麦村位于乡城县然乌乡南面,距然乌乡政府5公里,距县城35公里,幅员面积23平方公里,海拔3100米,2017年完成所有贫困户退出。被上级党组织评为“四好村”“中国最美民族村寨”。

      该村坚持因地制宜,立足村情实际,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和全乡“生态立乡、产业强乡、旅游兴乡、依法治乡”的战略思想及“小规模、特色化、精品化”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围绕旅游发展,配套布局特色农牧业、温泉养身、民宿、高山牲畜养殖、红色文化等产业,推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群众依靠产业实现增收。利用村级资金,拟投入50万元,助推温泉养身产业发展。打响“克麦天浴温泉”品牌,丰富克麦村旅游文化资源,建成预计年收入3-5万元。

      在村级活动室村务公开栏中,各项规章制度公开上栏,其中在一角粘贴的“红蓝”微治理台账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引人注目。翻开台账,里面标注的问题上报时间、解决事项责任人、解决期限、解决措施、完成情况等一目了然。四川省科协选派驻克麦村驻村队员黄河介绍:“为了让村民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让村里的工作更好接受大家的监督,村里去年10月建立了‘红蓝’微治理台账,自从采取这种方式后,效果非常好。”

      “每季度我们都要开展流动红旗卫生户评选活动,在这个季度我们家就得了流动红旗。”村民洛绒更登高兴地说:“每次评比的时候,村干部都要把现场评比的照片发到群里,大伙共同打分,得到流动红旗了,要奖励100元,其实钱都是其次,关键是荣誉,有了这个流动红旗,出门到处都是羡慕的眼光。”

      借助浙江污水处理经验,年初东西部协作投资2700万元对克麦村整村污水工程进行提升改造,有效推进乡村治理持续向好。开启“微产业”,增加群众幸福感。在克麦村通往查呈沟AAAA级旅游景区的路口,标有克麦村微牧场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雪山下的草地,虽然地方不大,却给村民放牛解决了大麻烦,像这样的‘微牧场’村里还有四处。”黄河介绍,以前村民家的牛都是在村里到处放,随着“流动红旗”“三新”活动的开展,大大改变了生活环境。克麦村民宿接待户为树阿依呷家中,3楼已经打造成旅游接待住宿区,环视屋内,电视、WiFi、电话等一应俱全,加上原汁原味的藏房院落,美轮美奂。


    种植车厘子

      阳光如织的正午,村民家中种植的果树绿叶成荫,阳光透过间隙洒落下来,让人倍感清爽。在克麦村车厘子生态种植基地,蓬勃生长的车厘子树苗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摆着,翠绿欲滴。以前,村支书益西丁真自己种了几棵车厘子,但都是自己食用。2018年,一位云南来的游客到家里借宿,益西丁真把车厘子拿来给游客品尝。在品尝后,游客大赞车厘子味道不错,如果拿到市场上销售,应该能卖不少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益西丁真就把家里剩余的车厘子都拿到县上,以25元一斤的价格进行售卖,赚了2000多元。这件事对益西丁真有了较大启发,他盘算着如果村里种植车厘子,这样全村人都可实现增收致富。在村“两委”积极引导下,当地村民克服消极思想和“等、靠、要”的心理,自力更生,主动投入热火朝天的开荒热潮中。2019年,克麦村在后山荒坡开垦出80亩的果园,种植车厘子树1500余株。

      “等着车里子挂果了,我们村就会有20万元至30万元的收入。”看着茁壮成长的车厘子树,想到将来的收益,益西丁真笑得合不拢嘴。

      激活“微积分”,提升乡风文明,与克麦村的方式不一样的是,东尔村在乡村振兴中也有它的做法。来到东尔村乡风文明“微积分”超市,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洗衣粉、清油、肥皂、大米……墙上还粘贴着“微积分”兑换管理办法及标准。说起超市商品是否拿来卖,四川能投集团选派的驻村队员杨世明笑呵呵地说:“这些物品不是拿来卖的,是村民通过积分来兑换的,前不久,我们对第季一度的积分已经进行了兑换,现正在准备第二季度兑换物品。”

      为了让乡风文明“微积分”超市正常运转,杨世明积极向派出单位省能投集团争取资金支持。能投集团同意每年支持2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购买“超市”物资。另外,乡风文明“微积分”超市也获得“然乌乡微基金”的支持。

      为建好“农民学堂”,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四川省能投集团捐资13万元用于升级装修东尔村“农民夜校活动室”。农民夜校活动室建立后,村民一个月集体学习两次,每次学习有64户家庭参加,学习时间1个多小时,通过学习,让当地村民了解种养殖、电力安全、交通安全知识,掌握一些科学生产技能,有效提高了村民生活幸福感。

      随着查呈沟AAAA级旅游景区的成功创建,然乌乡占地160平方米的集旅游、农特产品、娱乐于一体的“然乌山河”农特产品综合营销服务中心拔地而起,克麦村、东尔村村民以每户1000元的标准入股,好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查呈沟AAAA级旅游接待中心

      继往开来、跳起摸高

      争做乡村振兴中的排头兵

      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该局传承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全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乡城县乡村振兴局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先后牵头协调各部门完善产业、就业、金融、税收优惠等衔接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专合组织培育和农村宅基地管理等改革工作,优先安排乡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保、民政、法律等公共服务项目、人员力量等,投入资金25406万元,实施项目180个。

      同时,乡城县乡村振兴局在探索中不断总结,总结出了诸如“种养循环养殖”“乡城‘苹果+藏猪’产业”“乡城乡风文明‘微积分’超市”等乡村振兴特色做法,得到了省市相关媒体的推广和宣传。2021年,乡城县乡村振兴局配合四川省民委、省“两资”办协调派遣记者拍摄的反映藏区“两资”30分钟纪录片“山乡巨变”被作为全省典型案例上报中央。

      吴远胜 文/图


    干净的村道

      编后语

      乡城,这个被洒落在川西高原最南端的明珠,随着全国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乡城县委、县政府、县乡村振兴局以及当地干部群众们一道冲锋在前,经过不断努力,这个远离大都市喧嚣的地方彻底告别了贫困和落后。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从雪山下融化下来的河水,绕过村寨,缓缓而去。一座座新建的漂亮的碉房,黄昏下升起袅袅的炊烟,矗立在蓝天白云下;一条条硬化的道路蜿蜒通向了每一户藏家,如一条条长长的哈达飘向山垭河谷;一盏盏温暖的路灯点亮了高原的黑夜;一扇扇窗口飞出的欢声笑语,溢满了几代人幸福的梦想。在麦克村和东尔村,我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友善和热情,每一双清澈的眼睛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让我倍感生动。犹如凤凰涅槃,这个美丽的香巴拉再现我的眼前。

      历史的长河在流淌,振兴的步伐不停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甘孜州乡城县乡村振兴局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从这片宁静的长天中读出了高远,从河谷两旁的绿野中看到了辽阔。而比高远和辽阔更有意义的,是那里的人民安宁和富足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