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1 16:42:39
本报讯(记者 赵蝶)3月31日,记者从四川省科技厅农村处获悉,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为扎实推进科技扶贫工作,四川省科技厅近日印发《科技扶贫专项2020年实施方案》,以支撑产业发展、完善服务体系为主要任务,多措并举,助力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
开展科技扶贫产业示范。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产学研用协作,实施科技扶贫产业发展类项目200项(其中,深度贫困县70项),围绕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开展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川竹等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培育壮大一批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按照“育企业、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建立50个产业特色鲜明、生产技术先进、脱贫带动明显、运行管理规范、可复制推广的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其中,深度贫困县15个),依靠科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000户(其中深度贫困县1000户),辐射带动项目区农户1.8万户(其中深度贫困县0.6万户)。
推进“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提升“专家服务、技术供给、产业信息、供销对接”四大服务,拓展服务功能,完善12个市(州)、88个重点贫困县运管中心建设(其中,深度贫困县45个),建立专家服务队伍1.9万人、信息员队伍5万人(其中,深度贫困县专家服务队伍0.6万人、信息员队伍1.5万人),完成在线技术咨询服务10万次(其中,深度贫困县2.5万次)。
深化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扶贫模式。引导省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参与科技扶贫,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建立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5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15个),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科技人员、贫困户的利益共同体,带动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
完善科研单位帮扶机制。深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贫困村全覆盖工作,推广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模式、省农科院专家大院机制,支持中央在川和省市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到贫困县开展科技帮扶,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实施“三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科技人员计划,选派“三区”科技人员1000人(其中,深度贫困县250人),带技术、项目、资金深入贫困地区服务。
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扶贫一线创新创业,加快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的落地。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贫困县建设“星创天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载体30家,带动农业农村创新创业。
强化深度贫困县及定点扶贫县科技扶贫工作。支持马铃薯、荞麦、青稞、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牦牛、绵羊等区域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15个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川产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精深加工,藏药、彝药等特色中医药大健康产品开发。切实加强旺苍县、壤塘县及屏山县、雷波县、马边县科技帮扶工作。
2020-04-01 16:42:39
本报讯(记者 赵蝶)3月31日,记者从四川省科技厅农村处获悉,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为扎实推进科技扶贫工作,四川省科技厅近日印发《科技扶贫专项2020年实施方案》,以支撑产业发展、完善服务体系为主要任务,多措并举,助力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
开展科技扶贫产业示范。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产学研用协作,实施科技扶贫产业发展类项目200项(其中,深度贫困县70项),围绕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开展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川竹等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培育壮大一批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按照“育企业、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建立50个产业特色鲜明、生产技术先进、脱贫带动明显、运行管理规范、可复制推广的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其中,深度贫困县15个),依靠科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000户(其中深度贫困县1000户),辐射带动项目区农户1.8万户(其中深度贫困县0.6万户)。
推进“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提升“专家服务、技术供给、产业信息、供销对接”四大服务,拓展服务功能,完善12个市(州)、88个重点贫困县运管中心建设(其中,深度贫困县45个),建立专家服务队伍1.9万人、信息员队伍5万人(其中,深度贫困县专家服务队伍0.6万人、信息员队伍1.5万人),完成在线技术咨询服务10万次(其中,深度贫困县2.5万次)。
深化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扶贫模式。引导省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参与科技扶贫,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建立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5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15个),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科技人员、贫困户的利益共同体,带动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
完善科研单位帮扶机制。深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贫困村全覆盖工作,推广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模式、省农科院专家大院机制,支持中央在川和省市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到贫困县开展科技帮扶,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实施“三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科技人员计划,选派“三区”科技人员1000人(其中,深度贫困县250人),带技术、项目、资金深入贫困地区服务。
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扶贫一线创新创业,加快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的落地。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贫困县建设“星创天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载体30家,带动农业农村创新创业。
强化深度贫困县及定点扶贫县科技扶贫工作。支持马铃薯、荞麦、青稞、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牦牛、绵羊等区域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15个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川产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精深加工,藏药、彝药等特色中医药大健康产品开发。切实加强旺苍县、壤塘县及屏山县、雷波县、马边县科技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