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30 16:06:25
秦琴 本报记者 李鹏飞
“26个村民小组中已筹集到了17个小组的帮扶资金,其他小组也将很快完成筹集。”近日,四川省什邡市湔氐镇龙泉村监委会成员刘永贵抱着一沓资料走进村委会办公室汇报道,“大病互助帮扶”在新村村民中也广受好评。
今年5月中旬,湔氐镇双流村与龙泉村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调整为一个村,新村命名为龙泉村。在创新乡村治理中,龙泉村试点探索“三引三同”模式,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共建幸福和谐新农村。
引领党员带头 同建和融新村
龙泉村位于什邡市西北部的龙门山脚下,一幢幢川西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美如画卷。
“并村容易并心难。”龙泉村临时党支部书记刘刚华表示,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完成后,融合工作是新村能否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基础工程。真正要让老百姓认同并村工作,就要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大病互助帮扶”制度的延续就是这样的惠民之举。
2013年,龙泉村开始推行“大病互助帮扶”,主要帮助本村范围内因特大疾病医疗费用除各保险报销外住院自负资金上万元的群体,按比例给予适当的补贴。龙泉村不少老百姓成为这项制度的受益者。为了治病,村民邓成碧花光了所有积蓄,孤立无援之时,互助金打到了她的账户上。邓成碧告诉记者,自己在村上领到了3000多元,这样的好政策让她很感动。
“我们就是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让村民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刘刚华介绍道,“大病互助帮扶”的资金由村集体筹资1万元,然后由全体党员、村组干部及全体村民募捐一部分,还有本村企业赞助一部分。村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团结互助,成立了“同舟共济”互助会,设立大病统筹基金,由村监委负责人对享受资金补助的发票进行初审,然后由帮扶资金管理部门进行核实,最后进行公示,以求达到真实、透明。每年年终资金管理部门都向村民代表、党员、村组干部公布当年的补助情况,每一分钱怎么来的?去了哪儿?村民们都清清楚楚。
引领村民自治 同创乡风文明
走进龙泉村村民廖红秀的家,院子打扫得很干净,房屋门口挂着一面三角形小红旗,“这是村里卫生评比第一名的标志。”廖红秀自豪地说。
在倡导乡风文明中,如何引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在去年一次德阳市乡村党支部书记大培训中,龙泉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刘刚华告诉记者,培训时文旅专家向学员们推荐了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培训结束后,村“两委”决定把有关想法付诸行动。于是,村里组织了党员、村民代表共50余人前往星光村“取经”。
通过参观考察,村民们特别兴奋,感受颇深。“星光村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人居环境非常整洁,基本消灭了脏乱差;家禽家畜都是圈养,没有随地的粪便;垃圾每天统一清运。”党员代表杨关友参观时看得特别仔细,还把经验做法做了笔记。随即龙泉村掀起了乡村环境治理热潮,全村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撸起袖子,志在彻底改变全村“颜值”,让龙泉村在以往环境治理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如今,龙泉村在环境治理上有了新举措。院前房后、道路沟渠由每户家庭负责相应区域,主要道路的主道由保洁员负责,村组干部包组包巷。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的低保户、五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被充分动员起来,积极为村落环境改善出一份力。70多岁的低保户张世珍大娘响应号召,主动落实划分区域,每天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受到大家的赞扬。
“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因此村上制定了村规民约,并有一套考核办法,把每月的15日定为环境整治日,每月的16日定为环境检查日。每组每月评定出卫生标兵户,挂红旗,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刘刚华表示,只要持之以恒,乡风文明建设一定会结出更多的硕果。
引领集体经济 同心致富奔康
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如何发展适合本地的产业,让村民增收致富,引发了龙泉村人的思考和讨论。
“整合村内土地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保障,并主动对接周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刘刚华介绍道,依托湔氐镇“黄背木耳之乡”的区域优势,全村采取“企业+专合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木耳、核桃等特色产业,现已引导农户种植黄背木耳1200余万袋、核桃800余亩。除此之外,全村还打造以“花、果”为主题的休闲度假区,实现从传统农业村向一三产互动的新型旅游乡村转型。经过与老百姓反复商讨、论证,在桃、李、樱花、葡萄等众多亦观花亦摘果的花果品种中敲定了樱花。如今,龙泉村因“樱花谷”而闻名,从沿山公路长达3公里的樱花带,到村民院前屋后的樱花树,再纵深到山里群众田间地头的樱桃树,近年来龙泉村以产村相融、农旅互动为主线,打造德阳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樱花谷”,勾画出幸福美丽新村的新图景。
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经济,龙泉村在同心致富奔康中还引导就业创业。通过与村上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给予村民务工优先保障,帮助村民就近就业。同时,以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为契机,鼓励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等方式自主创业,实现共同致富。
“地摊经济强势来袭,借着这股‘东风’,我们正在积极筹备‘乡村夜市’活动。”刘刚华告诉记者,时下,蓬勃发展的村集体经济正如一曲嘹亮的号角,点燃全村实干奋斗的激情,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民的幸福写在脸上:我们村就像一个“大家庭”,互帮互助共致富,未来更有盼头了……
2020-06-30 16:06:25
秦琴 本报记者 李鹏飞
“26个村民小组中已筹集到了17个小组的帮扶资金,其他小组也将很快完成筹集。”近日,四川省什邡市湔氐镇龙泉村监委会成员刘永贵抱着一沓资料走进村委会办公室汇报道,“大病互助帮扶”在新村村民中也广受好评。
今年5月中旬,湔氐镇双流村与龙泉村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调整为一个村,新村命名为龙泉村。在创新乡村治理中,龙泉村试点探索“三引三同”模式,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共建幸福和谐新农村。
引领党员带头 同建和融新村
龙泉村位于什邡市西北部的龙门山脚下,一幢幢川西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美如画卷。
“并村容易并心难。”龙泉村临时党支部书记刘刚华表示,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完成后,融合工作是新村能否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基础工程。真正要让老百姓认同并村工作,就要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大病互助帮扶”制度的延续就是这样的惠民之举。
2013年,龙泉村开始推行“大病互助帮扶”,主要帮助本村范围内因特大疾病医疗费用除各保险报销外住院自负资金上万元的群体,按比例给予适当的补贴。龙泉村不少老百姓成为这项制度的受益者。为了治病,村民邓成碧花光了所有积蓄,孤立无援之时,互助金打到了她的账户上。邓成碧告诉记者,自己在村上领到了3000多元,这样的好政策让她很感动。
“我们就是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让村民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刘刚华介绍道,“大病互助帮扶”的资金由村集体筹资1万元,然后由全体党员、村组干部及全体村民募捐一部分,还有本村企业赞助一部分。村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团结互助,成立了“同舟共济”互助会,设立大病统筹基金,由村监委负责人对享受资金补助的发票进行初审,然后由帮扶资金管理部门进行核实,最后进行公示,以求达到真实、透明。每年年终资金管理部门都向村民代表、党员、村组干部公布当年的补助情况,每一分钱怎么来的?去了哪儿?村民们都清清楚楚。
引领村民自治 同创乡风文明
走进龙泉村村民廖红秀的家,院子打扫得很干净,房屋门口挂着一面三角形小红旗,“这是村里卫生评比第一名的标志。”廖红秀自豪地说。
在倡导乡风文明中,如何引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在去年一次德阳市乡村党支部书记大培训中,龙泉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刘刚华告诉记者,培训时文旅专家向学员们推荐了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培训结束后,村“两委”决定把有关想法付诸行动。于是,村里组织了党员、村民代表共50余人前往星光村“取经”。
通过参观考察,村民们特别兴奋,感受颇深。“星光村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人居环境非常整洁,基本消灭了脏乱差;家禽家畜都是圈养,没有随地的粪便;垃圾每天统一清运。”党员代表杨关友参观时看得特别仔细,还把经验做法做了笔记。随即龙泉村掀起了乡村环境治理热潮,全村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撸起袖子,志在彻底改变全村“颜值”,让龙泉村在以往环境治理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如今,龙泉村在环境治理上有了新举措。院前房后、道路沟渠由每户家庭负责相应区域,主要道路的主道由保洁员负责,村组干部包组包巷。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的低保户、五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被充分动员起来,积极为村落环境改善出一份力。70多岁的低保户张世珍大娘响应号召,主动落实划分区域,每天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受到大家的赞扬。
“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因此村上制定了村规民约,并有一套考核办法,把每月的15日定为环境整治日,每月的16日定为环境检查日。每组每月评定出卫生标兵户,挂红旗,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刘刚华表示,只要持之以恒,乡风文明建设一定会结出更多的硕果。
引领集体经济 同心致富奔康
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如何发展适合本地的产业,让村民增收致富,引发了龙泉村人的思考和讨论。
“整合村内土地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保障,并主动对接周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刘刚华介绍道,依托湔氐镇“黄背木耳之乡”的区域优势,全村采取“企业+专合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木耳、核桃等特色产业,现已引导农户种植黄背木耳1200余万袋、核桃800余亩。除此之外,全村还打造以“花、果”为主题的休闲度假区,实现从传统农业村向一三产互动的新型旅游乡村转型。经过与老百姓反复商讨、论证,在桃、李、樱花、葡萄等众多亦观花亦摘果的花果品种中敲定了樱花。如今,龙泉村因“樱花谷”而闻名,从沿山公路长达3公里的樱花带,到村民院前屋后的樱花树,再纵深到山里群众田间地头的樱桃树,近年来龙泉村以产村相融、农旅互动为主线,打造德阳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樱花谷”,勾画出幸福美丽新村的新图景。
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经济,龙泉村在同心致富奔康中还引导就业创业。通过与村上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给予村民务工优先保障,帮助村民就近就业。同时,以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为契机,鼓励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等方式自主创业,实现共同致富。
“地摊经济强势来袭,借着这股‘东风’,我们正在积极筹备‘乡村夜市’活动。”刘刚华告诉记者,时下,蓬勃发展的村集体经济正如一曲嘹亮的号角,点燃全村实干奋斗的激情,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民的幸福写在脸上:我们村就像一个“大家庭”,互帮互助共致富,未来更有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