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9 17:51:51
近几个月以来,知名品牌接二连三的退市引发热议。据天眼查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国内倒闭企业已超46万家,很多人将其归根于新冠疫情,但事实上,即使没有疫情,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也相当不易,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生命周期仅为3年,能超过5年的只占10%左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标榜“高端零食”的良品铺子,今年初在A股成功上市,股价连续走出了15个涨停板后仍保持震荡上行。即使身处疫情爆发的核心城市,上月发布的半年财报显示,其营收一路增长,股价涨幅更高达329.42%。
为什么有些高定价品牌一路高歌,有些拥有好产品的企业却发展困难,甚至惨遭淘汰?带着这样的疑惑,笔者采访了溢价战略营销专家尹雲从先生。不同于归因大环境变化或市场竞争力不足,他以溢价思维为着眼点,从战略高度围绕营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无法获取合理的高利润率,难以支撑自身的持续良性发展,是企业生存艰难的根本原因。中国市场上从来不缺好产品,但产品好却卖不好已成一种普遍问题,导致这一状况的,也许不是核心竞争力不强,而是卖得不够贵。”尹雲从说道。
笔者注意到,高质高价在市场竞争中胜算更大的结论并非一家之言,江南春在采访中同样提到:“中国TOP100的品牌当中,所谓的成功品牌,40%是超高价定位的,24%是高价定位,在失败的品牌中,高价和超高价只占5%和9%。”
定价是品牌乃至企业存亡的关键要素
价格,是劳动价值体现的唯一出口,是所有人力、物力、技术等各类资源的唯一变现渠道,一旦好产品被低价甚至滥价销售,不仅会对优质产品本身造成浪费,还会把价格做烂。
同时,长期低位运行的价格,将致使企业无法获取足够的可分配利润,不足以支撑产品的持续优化和创新,这意味着所投入的资源得不到充分配置,长期以往会损害品牌竞争力,致使企业深陷恶性竞争泥潭,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继而出现生存问题。
产品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但如何用合理高价格将产品变现,才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正如股神巴菲特所坚持的,定价力是评估企业价值唯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可遗憾的是,现实中大多数企业家错把根本当关键,宁愿打价格战冲销售,也不想、不敢、不懂用高价格开展营销,结局注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对于这种现象,尹雲从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若想彻底逆转错误观念,意识到卖更多不等于卖更好,重新回到持续良性健康的增长道路上,解决常见的三种误区是前提。”
导致好产品被贱卖的三种误区
误区一:低价好卖货。面对笔者提出的各种低价市场乱象,“花式促销陷阱”、“薄利多销式刷出货量”、“与竞争对手针锋相对的价格战”等等,尹雲从直言,“这样不仅赚不到应得利润,用户可能还不领情,怀疑产品的品质或真伪。比起便宜,用户更想买到值得。”事实上,像耐克、茅台、华为等行业头部品牌,仅将促销视为一种手段,而非一种常态,常态是高质高价高档次高价值感,将低价好卖货的点状商业行为,等同于线性的商业可持续发展规律,是该误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误区二: 一切为了卖货。借用任正非的话,营销是“种庄稼”,销售是“收庄稼”, 如果公司从上至下,都想着收庄稼,却没有人想着种庄稼,结果可想而知。即使保持价格不降,销售增加也并不一定会带来利润率增加,且当成本增幅过高时,利润率还会下降。尹雲从指出,“这就是种销售思维,以收入为导向,而大多数头部品牌都选择营销思维,以利润率为导向。”营销思维强调的是,持续培养并在用户脑中建立高价值感认知,进一步认可产品及其高价格,在成本不变的基础上,提高收入,直接增加利润率。
误区三:先卖好再卖贵。低定价的固定印象,一旦在用户心中形成认知,就很难再向高定价转型,即使转型成功也要以高成本高风险为代价。比如,奇瑞曾专为冲击高端市场而设立瑞麒、威麟,直到停产也没在市场中引起太大水花,两款品牌的寿命仅为3岁。对此,尹雲从表示,“关键涉及到价格对于用户意味着什么?价格代表着品质,象征着档次,对应着社会层次,对于有消费能力的用户而言,一定要用他乐于看到的价格,来代表他的社会阶层、消费能力和人设。”
重新定义营销本质,重新解构营销4P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提出:企业有且只有两个基本功能,一个是市场营销,另一个是创新。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营销之父科特勒认为,要主动用创新去创造市场,用营销实现连接,将技术突破变成顾客价值,否则创新再厉害也是自嗨。
营销,在科特勒的理论中,被定义为一系列为顾客创造、传递和沟通价值的活动。所谓的为用户创造价值,最终需通过交易环节来实现,也就是说价值终会投射至价格上。
对于该表述,尹雲从认为用“价值感”替代“价值”,对营销工作的开展及管理,有着更为清晰地指引,能有效避免误解,不将价值等同于产品的功能价值,更为确切而完整地,描述产品在用户心中的所有印象。所谓为用户创造价值,是最终经由用户感知的一种价值感。由此,他开创性提出“实是根本,虚为关键”的营销观,虚为实用,虚实结合,重新定义营销的本质,即“价值感与价格相互驱动的循环过程”。
从最初提出的4P,到6P、7P、12P,再到4C、4V、4R、4E、4W等等,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尝试发展或补充营销理论,为不同行业、市场和经营背景的企业,提供最合适的指导工具。尹雲从表示不管理论如何革新,4P是每个营销决策都绕不开的框架,并提出“4P关系并非一个对等的链状关系,而是一种主从的呼应关系,价格要素应处于中间,其他3要素围绕它而构成。”
他进一步解释道,该模型指的是虚实对应的价格与价值感,价格在中间是实,外围价值感则是虚,是以产品体验感、渠道体验感、推广体验感所综合形成的品牌价值感。
所谓溢价战略营销,本质是以合理的高价格开展高利润营销,为用户创造出超出价格的高价值感。其中,实是指高价格让用户感觉挺贵,虚则是指高价值感使用户认为虽然贵但挺值。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看我这个东西买得蛮好,他其实是想表达自己是一个明智的会花钱的人,而非一个买到便宜货的人。
当然,“溢价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盲目定高价。企业应先对产品的品质感进行判断,准确定位至行业内能与之相匹配的档次区域,对标代表性品牌,制定相对高价格,围绕价格开展营销活动,最终在用户心中形成高价值感,成为该档次区域中的头部品牌。溢价战略的关键,在于找到独特的溢价理由,以此驱动价值感,统领一切营销环节与细节。”尹雲从补充道。
截止到目前,世界整体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已成为今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全球经济均受到重创,中国企业面临着被整合、倒闭的巨大考验,不增长就死亡,如何找到第二增长曲线,重点在于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并绝不轻易动摇,不打折扣、内外一致地彻底贯彻落地战略。
那么,何为中国企业中国品牌的正确战略选择呢?对于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企业,树立溢价战略意识,走出三个误区,有助于不断提升自身品牌溢价力、构建可持续的健康增长核心动力,逐步摆脱生存困境,最终打造出受人尊重的中国企业中国品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0-09-29 17:51:51
近几个月以来,知名品牌接二连三的退市引发热议。据天眼查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国内倒闭企业已超46万家,很多人将其归根于新冠疫情,但事实上,即使没有疫情,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也相当不易,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生命周期仅为3年,能超过5年的只占10%左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标榜“高端零食”的良品铺子,今年初在A股成功上市,股价连续走出了15个涨停板后仍保持震荡上行。即使身处疫情爆发的核心城市,上月发布的半年财报显示,其营收一路增长,股价涨幅更高达329.42%。
为什么有些高定价品牌一路高歌,有些拥有好产品的企业却发展困难,甚至惨遭淘汰?带着这样的疑惑,笔者采访了溢价战略营销专家尹雲从先生。不同于归因大环境变化或市场竞争力不足,他以溢价思维为着眼点,从战略高度围绕营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无法获取合理的高利润率,难以支撑自身的持续良性发展,是企业生存艰难的根本原因。中国市场上从来不缺好产品,但产品好却卖不好已成一种普遍问题,导致这一状况的,也许不是核心竞争力不强,而是卖得不够贵。”尹雲从说道。
笔者注意到,高质高价在市场竞争中胜算更大的结论并非一家之言,江南春在采访中同样提到:“中国TOP100的品牌当中,所谓的成功品牌,40%是超高价定位的,24%是高价定位,在失败的品牌中,高价和超高价只占5%和9%。”
定价是品牌乃至企业存亡的关键要素
价格,是劳动价值体现的唯一出口,是所有人力、物力、技术等各类资源的唯一变现渠道,一旦好产品被低价甚至滥价销售,不仅会对优质产品本身造成浪费,还会把价格做烂。
同时,长期低位运行的价格,将致使企业无法获取足够的可分配利润,不足以支撑产品的持续优化和创新,这意味着所投入的资源得不到充分配置,长期以往会损害品牌竞争力,致使企业深陷恶性竞争泥潭,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继而出现生存问题。
产品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但如何用合理高价格将产品变现,才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正如股神巴菲特所坚持的,定价力是评估企业价值唯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可遗憾的是,现实中大多数企业家错把根本当关键,宁愿打价格战冲销售,也不想、不敢、不懂用高价格开展营销,结局注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对于这种现象,尹雲从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若想彻底逆转错误观念,意识到卖更多不等于卖更好,重新回到持续良性健康的增长道路上,解决常见的三种误区是前提。”
导致好产品被贱卖的三种误区
误区一:低价好卖货。面对笔者提出的各种低价市场乱象,“花式促销陷阱”、“薄利多销式刷出货量”、“与竞争对手针锋相对的价格战”等等,尹雲从直言,“这样不仅赚不到应得利润,用户可能还不领情,怀疑产品的品质或真伪。比起便宜,用户更想买到值得。”事实上,像耐克、茅台、华为等行业头部品牌,仅将促销视为一种手段,而非一种常态,常态是高质高价高档次高价值感,将低价好卖货的点状商业行为,等同于线性的商业可持续发展规律,是该误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误区二: 一切为了卖货。借用任正非的话,营销是“种庄稼”,销售是“收庄稼”, 如果公司从上至下,都想着收庄稼,却没有人想着种庄稼,结果可想而知。即使保持价格不降,销售增加也并不一定会带来利润率增加,且当成本增幅过高时,利润率还会下降。尹雲从指出,“这就是种销售思维,以收入为导向,而大多数头部品牌都选择营销思维,以利润率为导向。”营销思维强调的是,持续培养并在用户脑中建立高价值感认知,进一步认可产品及其高价格,在成本不变的基础上,提高收入,直接增加利润率。
误区三:先卖好再卖贵。低定价的固定印象,一旦在用户心中形成认知,就很难再向高定价转型,即使转型成功也要以高成本高风险为代价。比如,奇瑞曾专为冲击高端市场而设立瑞麒、威麟,直到停产也没在市场中引起太大水花,两款品牌的寿命仅为3岁。对此,尹雲从表示,“关键涉及到价格对于用户意味着什么?价格代表着品质,象征着档次,对应着社会层次,对于有消费能力的用户而言,一定要用他乐于看到的价格,来代表他的社会阶层、消费能力和人设。”
重新定义营销本质,重新解构营销4P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提出:企业有且只有两个基本功能,一个是市场营销,另一个是创新。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营销之父科特勒认为,要主动用创新去创造市场,用营销实现连接,将技术突破变成顾客价值,否则创新再厉害也是自嗨。
营销,在科特勒的理论中,被定义为一系列为顾客创造、传递和沟通价值的活动。所谓的为用户创造价值,最终需通过交易环节来实现,也就是说价值终会投射至价格上。
对于该表述,尹雲从认为用“价值感”替代“价值”,对营销工作的开展及管理,有着更为清晰地指引,能有效避免误解,不将价值等同于产品的功能价值,更为确切而完整地,描述产品在用户心中的所有印象。所谓为用户创造价值,是最终经由用户感知的一种价值感。由此,他开创性提出“实是根本,虚为关键”的营销观,虚为实用,虚实结合,重新定义营销的本质,即“价值感与价格相互驱动的循环过程”。
从最初提出的4P,到6P、7P、12P,再到4C、4V、4R、4E、4W等等,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尝试发展或补充营销理论,为不同行业、市场和经营背景的企业,提供最合适的指导工具。尹雲从表示不管理论如何革新,4P是每个营销决策都绕不开的框架,并提出“4P关系并非一个对等的链状关系,而是一种主从的呼应关系,价格要素应处于中间,其他3要素围绕它而构成。”
他进一步解释道,该模型指的是虚实对应的价格与价值感,价格在中间是实,外围价值感则是虚,是以产品体验感、渠道体验感、推广体验感所综合形成的品牌价值感。
所谓溢价战略营销,本质是以合理的高价格开展高利润营销,为用户创造出超出价格的高价值感。其中,实是指高价格让用户感觉挺贵,虚则是指高价值感使用户认为虽然贵但挺值。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看我这个东西买得蛮好,他其实是想表达自己是一个明智的会花钱的人,而非一个买到便宜货的人。
当然,“溢价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盲目定高价。企业应先对产品的品质感进行判断,准确定位至行业内能与之相匹配的档次区域,对标代表性品牌,制定相对高价格,围绕价格开展营销活动,最终在用户心中形成高价值感,成为该档次区域中的头部品牌。溢价战略的关键,在于找到独特的溢价理由,以此驱动价值感,统领一切营销环节与细节。”尹雲从补充道。
截止到目前,世界整体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已成为今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全球经济均受到重创,中国企业面临着被整合、倒闭的巨大考验,不增长就死亡,如何找到第二增长曲线,重点在于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并绝不轻易动摇,不打折扣、内外一致地彻底贯彻落地战略。
那么,何为中国企业中国品牌的正确战略选择呢?对于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企业,树立溢价战略意识,走出三个误区,有助于不断提升自身品牌溢价力、构建可持续的健康增长核心动力,逐步摆脱生存困境,最终打造出受人尊重的中国企业中国品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