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地方
  • /
  • 商经
  • /

    政经大咖同台论道成德同城 第二届成德同城化财富论坛在德阳举行

    2020-09-30 23:03:32

      本报记者 李鹏飞

      9月28日,由川商总会主办的“第二届成德同城化财富论坛”在四川省德阳市举行。据悉,本次活动是“中国·成德同城化财富论坛”系列活动的主论坛,得到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德阳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工商联的大力支持。活动力邀全国知名政商嘉宾做客德阳,共话成德同城发展前景。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和成德两地政府代表,经济领域专家学者,成德企业家和商协会代表等数百位嘉宾参会,共同关注成德同城化发展进程。


      论坛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全国政协常委、中铝集团原董事长、成都市原市长葛红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赵晖,中国房地产之父、中国REITs教父、原中房集团公司董事长孟晓苏,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叶檀财经创始人、华鑫股份首席经济学家叶檀作主题分享,就成德同城化发展路径分析、如何更好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各自观点。

      李毅中在《疫后经济复兴和成德工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主题演讲中表示,“成德眉资”同城化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德阳继续保持工业在GDP中的合理占比,发挥好支撑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葛红林结合在成都13年的工作经历,分享了“双城记”“双循环”战略下的德阳机遇。葛红林认为,城市不仅有着城市经济学,还有着城市政治学。一个区域、一个城市,被国家列为战略发展的重点或中心十分关键,有时政治上的政策比经济上的政策更重要。从德阳的发展历程,从国家、成渝双城经济圈和全省发展的大局来看,德阳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据悉,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成德眉资同城化目前已经表现出抢眼的投资发展动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德眉资新开工项目79个,完成投资70亿元。目前,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节奏还在加快。成德两地正循序渐进推动毗邻城市交界地带融合发展,青白江-广汉、彭州-什邡、金堂-中江分别出台实施方案,探索飞地园区、利益分享机制,规划融合发展区域3088平方公里,推进融合发展项目52个,总投资约3644亿元。

      对于成德同城化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哪些瓶颈有待突破?企业又有哪些投资机遇?多位嘉宾围绕国内外同城化发展历程和得失,在对话环节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交通先行,将为都市圈的建设提供基础条件。据2017年数据对比显示,东京都市圈市郊铁路长度达到4476公里,伦敦、纽约和巴黎都市圈分别为3071公里、1632公里和1296公里。基于此经验,成德同城化进程中尤为注重交通网络建设,目前成德间已建成5条高速公路、4条干线公路、4条轨道交通,成德两地如居一城的面貌初步显现。

      孟晓苏分析表示,未来发展城市分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两个路径,其中同城化、城市走廊就属于外延式发展。德阳相距成都50余公里,具有天然交通优势,成德同城化发展有望成为外延式发展的典型案例。

      产城融合,是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单一城市功能完善、拉动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但要实现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长足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培育、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发展更能催生城市间“1+1>2”的化学效应。

      叶檀分享表示,城市融合是趋势,但同城化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形成特色经济,聚集一批专业性人才。对此,成德同城化发展进程中可更广泛地探索合作方向,不仅包括企业之间的产业合作,两地政府也需要在市场要素配置、政务服务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民生共享,营造都市圈的“人气”。从各国成功发展经验来看,都经历了城镇化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折,城市发展应注重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保护生态环境等“软实力”的提升,才能让都市圈发展有人气,让两地居民有获得感。

      赵晖表示,发展的根本在人。当今面临人口年龄层替换带来的两个机遇,即退休的“60后”和崛起的“90后”。既重视发展旅游、健身、保险、养老等行业,抓住成都的“60后”、吸引全国的“60后”,也要重视文化、时尚、个性、品质、国际化城市建设,创造新需求,抓住成都的“90后”,留住本地“90后”。据了解,目前成都两地已在教育、医疗、民生等各方面进行共建尝试,如德阳20余家医疗机构与华西医院、省医院等开展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医联体建设合作,两市建立“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就业登记、税收减免认定等信息互通互认,研究制定《同城新市民自愿缴存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等。

      论坛期间,赵晖、孟晓苏、叶檀还与美信国际集团企业文化顾问、《新教育家》杂志社长赵斌展开对话,从“天时”“地利”“政通”“人和”四个方向,解读成德的城市基因,分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下成德同城化的发展机遇。(川商总会供图)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地方
  • /
  • 商经
  • /

    政经大咖同台论道成德同城 第二届成德同城化财富论坛在德阳举行

    2020-09-30 23:03:32

      本报记者 李鹏飞

      9月28日,由川商总会主办的“第二届成德同城化财富论坛”在四川省德阳市举行。据悉,本次活动是“中国·成德同城化财富论坛”系列活动的主论坛,得到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德阳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工商联的大力支持。活动力邀全国知名政商嘉宾做客德阳,共话成德同城发展前景。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和成德两地政府代表,经济领域专家学者,成德企业家和商协会代表等数百位嘉宾参会,共同关注成德同城化发展进程。


      论坛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全国政协常委、中铝集团原董事长、成都市原市长葛红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赵晖,中国房地产之父、中国REITs教父、原中房集团公司董事长孟晓苏,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叶檀财经创始人、华鑫股份首席经济学家叶檀作主题分享,就成德同城化发展路径分析、如何更好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各自观点。

      李毅中在《疫后经济复兴和成德工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主题演讲中表示,“成德眉资”同城化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德阳继续保持工业在GDP中的合理占比,发挥好支撑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葛红林结合在成都13年的工作经历,分享了“双城记”“双循环”战略下的德阳机遇。葛红林认为,城市不仅有着城市经济学,还有着城市政治学。一个区域、一个城市,被国家列为战略发展的重点或中心十分关键,有时政治上的政策比经济上的政策更重要。从德阳的发展历程,从国家、成渝双城经济圈和全省发展的大局来看,德阳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据悉,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成德眉资同城化目前已经表现出抢眼的投资发展动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德眉资新开工项目79个,完成投资70亿元。目前,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节奏还在加快。成德两地正循序渐进推动毗邻城市交界地带融合发展,青白江-广汉、彭州-什邡、金堂-中江分别出台实施方案,探索飞地园区、利益分享机制,规划融合发展区域3088平方公里,推进融合发展项目52个,总投资约3644亿元。

      对于成德同城化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哪些瓶颈有待突破?企业又有哪些投资机遇?多位嘉宾围绕国内外同城化发展历程和得失,在对话环节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交通先行,将为都市圈的建设提供基础条件。据2017年数据对比显示,东京都市圈市郊铁路长度达到4476公里,伦敦、纽约和巴黎都市圈分别为3071公里、1632公里和1296公里。基于此经验,成德同城化进程中尤为注重交通网络建设,目前成德间已建成5条高速公路、4条干线公路、4条轨道交通,成德两地如居一城的面貌初步显现。

      孟晓苏分析表示,未来发展城市分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两个路径,其中同城化、城市走廊就属于外延式发展。德阳相距成都50余公里,具有天然交通优势,成德同城化发展有望成为外延式发展的典型案例。

      产城融合,是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单一城市功能完善、拉动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但要实现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长足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培育、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发展更能催生城市间“1+1>2”的化学效应。

      叶檀分享表示,城市融合是趋势,但同城化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形成特色经济,聚集一批专业性人才。对此,成德同城化发展进程中可更广泛地探索合作方向,不仅包括企业之间的产业合作,两地政府也需要在市场要素配置、政务服务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民生共享,营造都市圈的“人气”。从各国成功发展经验来看,都经历了城镇化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折,城市发展应注重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保护生态环境等“软实力”的提升,才能让都市圈发展有人气,让两地居民有获得感。

      赵晖表示,发展的根本在人。当今面临人口年龄层替换带来的两个机遇,即退休的“60后”和崛起的“90后”。既重视发展旅游、健身、保险、养老等行业,抓住成都的“60后”、吸引全国的“60后”,也要重视文化、时尚、个性、品质、国际化城市建设,创造新需求,抓住成都的“90后”,留住本地“90后”。据了解,目前成都两地已在教育、医疗、民生等各方面进行共建尝试,如德阳20余家医疗机构与华西医院、省医院等开展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医联体建设合作,两市建立“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就业登记、税收减免认定等信息互通互认,研究制定《同城新市民自愿缴存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等。

      论坛期间,赵晖、孟晓苏、叶檀还与美信国际集团企业文化顾问、《新教育家》杂志社长赵斌展开对话,从“天时”“地利”“政通”“人和”四个方向,解读成德的城市基因,分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下成德同城化的发展机遇。(川商总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