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5 14:30:38
本报记者 胡斌 实习记者 万杰煜 文/图
7月,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明确,通过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转型升级社区、批发市场、商圈、特色街等小店集聚区,通过一系列措施,构建特色小店,至2025年,达到“百城千区亿店”目标。
据日前发布的《2019成都“小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成都在高德地图入驻小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成都如何搭上小店经济的快车?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一店多能
社区便民店线上线下联动
“我每天早上在群里发送菜品信息,配发图片,方便小区的朋友选购。”驷马桥水畔经典小区楼下便民果蔬店的张先生建了一个小区微信群,将周边社区的顾客集中起来,每日发送菜品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小区里面的住户可以线上实时下单,选择送货上门,大大提高了店里的销售额。
微信群便于买卖双方便捷沟通只是线上功能的小变现,阿里云服务的出现,整合小店功能,形成“一店多能”的连锁品牌店才是社区便民店的大走向。
楼下便民店的常客李阿姨是小区居委会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小区内部引进了标准化连锁经营的品牌店,达到了延长营业时间、拓展品种类别的目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实实在在地为居民提供了便利。
“小区生活越来越便利了,无论是网购快递还是日用品的购买,对我们上班族来说都十分方便。”在驷马桥城中汇居住了三年的林女士感叹这些年来社区生活的变化给居民带来的便利,生活越来越舒适。
焕发新动力
步行街+流动地摊模式形成
5月,成都市政府出台《成都市以新消费为引领提振内需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支持有条件的街道开展夜间特定时段外摆位试点,形成夜间经济生态圈,提升夜间经济活力。疫情后的成都步行街迎来了地摊经济的浪潮。
华灯初上,春熙路就迎来了熙熙攘攘前来摆摊的人群。记者走访了春熙路网红地摊,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道路两旁,不一会便来了许多购物的市民和游客,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现在下班过来逛逛夜市也是一种休闲方式了。”前来购物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以前下班只会宅在家里看电视,现在因为夜市地摊的兴起,出门打卡网红夜市也成了一种休闲方式。
经营着一家手作首饰店的李老板已经在春熙路连续摆了两天了,她说:“过几天这里就不让摆了,要换去下一个地方。我们还是很乐意出来摆夜市的,人流量带来了收益,也算是为自己的小店宣传吧。”
同时,成都市升级“成都云逛街,一起欢乐购”线上购物平台,开展“线上云购物,线下趣体验”活动,利用VR全景体验新技术,打造购物消费新体验。创新打造“云端美食节”,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组织开展主厨厨艺直播、网红吃播、订餐秒杀等线上活动,引流线下消费。探索线上展会模式,推动专业化会展线上线下融合,促进云上交易发展。
政策帮扶
老小区小店发展势头足
成都的小店承载着这座城市太多的集体记忆,成都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市井人情与成都味道都被各色的小店维系着,消费升级,疫情对消费行为带来的影响,是老区小店的新机遇,必将为这座新兴城市带来庞大消费市场与商业繁荣景象。
在所有成都小店中,餐饮服务、休闲体育服务、购物服务三类最多。以餐饮小店为例,根据阿里本地生活数据,90后是绝对主力,占比接近50%,在奶茶消费上,成都女性消费者贡献了近7成订单。
记者走访发现,川味美食绝对是老区小店主打的招牌,老成都口味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除去老生常谈的锦里,宽窄巷子和东郊记忆,成都各周边县市的老街也纷纷发展起“好吃嘴”小店经济。
地处新都区临近石油大学的正因村,主打“正青春”美食街,把握大学城和地铁口双优势,改造从前的脏乱正因社区,发展和创新特色小店,致力打造国际化步行街。记者看到,整个正因国际步行街在忙碌中井井有条,在热闹中展现活力。
新学期一回来就看到美丽整洁的美食村,在石油大学就读的杨同学感叹这几年学校周围的变化:“以前学校外面的正因村脏乱差,现在的正因村变得整洁干净,还打造出了特有的文化氛围,地铁开通后,来玩的朋友同学也多了起来。”
新都区人民政府结合步行街改造提升发展“小店经济”,保护传承、培育提升蕴含天府文化、展现工匠精神、承载城市记忆的“成都味儿”特色小店。结合成都休闲城市特质,积极发展特色老店、文化手工艺、生活服务类、正餐类、火锅类、特色小吃、饮品类及休闲娱乐小店等特色小店,支持行业协会制定发布“成都特色小店”榜单。鼓励并引导特色小店创新商业模式和经营业态,挖掘文化特色,通过互联网技术与资本赋能,形成独特竞争力,激发小店发展活力。
疫情的影响正在逐步退去,成都的小店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正在蓬勃地向上发展。
2020-08-25 14:30:38
本报记者 胡斌 实习记者 万杰煜 文/图
7月,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明确,通过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转型升级社区、批发市场、商圈、特色街等小店集聚区,通过一系列措施,构建特色小店,至2025年,达到“百城千区亿店”目标。
据日前发布的《2019成都“小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成都在高德地图入驻小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成都如何搭上小店经济的快车?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一店多能
社区便民店线上线下联动
“我每天早上在群里发送菜品信息,配发图片,方便小区的朋友选购。”驷马桥水畔经典小区楼下便民果蔬店的张先生建了一个小区微信群,将周边社区的顾客集中起来,每日发送菜品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小区里面的住户可以线上实时下单,选择送货上门,大大提高了店里的销售额。
微信群便于买卖双方便捷沟通只是线上功能的小变现,阿里云服务的出现,整合小店功能,形成“一店多能”的连锁品牌店才是社区便民店的大走向。
楼下便民店的常客李阿姨是小区居委会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小区内部引进了标准化连锁经营的品牌店,达到了延长营业时间、拓展品种类别的目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实实在在地为居民提供了便利。
“小区生活越来越便利了,无论是网购快递还是日用品的购买,对我们上班族来说都十分方便。”在驷马桥城中汇居住了三年的林女士感叹这些年来社区生活的变化给居民带来的便利,生活越来越舒适。
焕发新动力
步行街+流动地摊模式形成
5月,成都市政府出台《成都市以新消费为引领提振内需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支持有条件的街道开展夜间特定时段外摆位试点,形成夜间经济生态圈,提升夜间经济活力。疫情后的成都步行街迎来了地摊经济的浪潮。
华灯初上,春熙路就迎来了熙熙攘攘前来摆摊的人群。记者走访了春熙路网红地摊,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道路两旁,不一会便来了许多购物的市民和游客,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现在下班过来逛逛夜市也是一种休闲方式了。”前来购物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以前下班只会宅在家里看电视,现在因为夜市地摊的兴起,出门打卡网红夜市也成了一种休闲方式。
经营着一家手作首饰店的李老板已经在春熙路连续摆了两天了,她说:“过几天这里就不让摆了,要换去下一个地方。我们还是很乐意出来摆夜市的,人流量带来了收益,也算是为自己的小店宣传吧。”
同时,成都市升级“成都云逛街,一起欢乐购”线上购物平台,开展“线上云购物,线下趣体验”活动,利用VR全景体验新技术,打造购物消费新体验。创新打造“云端美食节”,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组织开展主厨厨艺直播、网红吃播、订餐秒杀等线上活动,引流线下消费。探索线上展会模式,推动专业化会展线上线下融合,促进云上交易发展。
政策帮扶
老小区小店发展势头足
成都的小店承载着这座城市太多的集体记忆,成都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市井人情与成都味道都被各色的小店维系着,消费升级,疫情对消费行为带来的影响,是老区小店的新机遇,必将为这座新兴城市带来庞大消费市场与商业繁荣景象。
在所有成都小店中,餐饮服务、休闲体育服务、购物服务三类最多。以餐饮小店为例,根据阿里本地生活数据,90后是绝对主力,占比接近50%,在奶茶消费上,成都女性消费者贡献了近7成订单。
记者走访发现,川味美食绝对是老区小店主打的招牌,老成都口味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除去老生常谈的锦里,宽窄巷子和东郊记忆,成都各周边县市的老街也纷纷发展起“好吃嘴”小店经济。
地处新都区临近石油大学的正因村,主打“正青春”美食街,把握大学城和地铁口双优势,改造从前的脏乱正因社区,发展和创新特色小店,致力打造国际化步行街。记者看到,整个正因国际步行街在忙碌中井井有条,在热闹中展现活力。
新学期一回来就看到美丽整洁的美食村,在石油大学就读的杨同学感叹这几年学校周围的变化:“以前学校外面的正因村脏乱差,现在的正因村变得整洁干净,还打造出了特有的文化氛围,地铁开通后,来玩的朋友同学也多了起来。”
新都区人民政府结合步行街改造提升发展“小店经济”,保护传承、培育提升蕴含天府文化、展现工匠精神、承载城市记忆的“成都味儿”特色小店。结合成都休闲城市特质,积极发展特色老店、文化手工艺、生活服务类、正餐类、火锅类、特色小吃、饮品类及休闲娱乐小店等特色小店,支持行业协会制定发布“成都特色小店”榜单。鼓励并引导特色小店创新商业模式和经营业态,挖掘文化特色,通过互联网技术与资本赋能,形成独特竞争力,激发小店发展活力。
疫情的影响正在逐步退去,成都的小店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正在蓬勃地向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