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专题
  • /

    芦山交通 为实现全面小康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8-01-03 10:08:16

     “交通”一词,语意丰富,交错相通是其之一。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美好画面,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上,交通的基础性作用愈发明显,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之“大动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人们对四川以往交通条件的形象描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公路建设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我们今天走进四川芦山,走进那个曾经发生7.0级强烈地震,牵动党中央、国务院,牵动各级党委政府,牵动海内外同胞,牵动亿万中国人民的震中县,探寻那里交通运输业发展,助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工作实践。

      经历艰难 迎来新生

      据《芦山县志》记载,“芦山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过去交通闭塞,物资运输全赖人背。古道穿越纵山峻岭,蜿蜒崎岖,商旅难行”。宝盛乡鱼泉村道旁的题联:“人攀鸟道千崖上,径达羊场半山中”,便是“芦道难”的真实描述。

      “解放前,县境内除6条蜿蜒崎岖的古道外,仅有飞仙关1.6公里的过境川康公路”。解放后,芦山交通运输业才得以逐步发展,国道318线、省道210线过境,县、乡道、通村通组公路和桥梁隧道不断新建,县内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然而,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随着大地一声闷响,这里地动山摇,全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遭受巨大损失,境内国省道、农村公路、桥梁、涵洞、客运站、农村客运站损毁严重。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芦山交通运输业迎来了空前发展的历史大机遇。芦山县委、县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事业摆在优先位置,重建项目资金占总项目资金比例达到80%以上,始终坚守安全、质量、稳定、廉洁、厉行节约、舆论引导“六位一体”工作底线的鲜明要求,成功践行“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子,推动了交通运输业跨越发展。

      “想都不敢想”“做梦也没想到”,这是芦山人对灾后重建后,交通运输业大发展的惊叹和普遍共识。辖区思延乡与县城一山之隔,震前,群众到县城办事,需乘车绕经佛图山。重建后,新建的国道351线贯穿全境,打通了佛图山隧道,架起了横跨河流的大桥,与县城连成“直线”。震前,芦山与成都邛崃市的邛芦路,路窄、弯多、等级低、爬坡下坡,极为险峻。重建后,这里遇水架桥逢山凿洞,险路变坦途。“以前我们到邛崃,需要翻镇西山,骑摩托车要跑一个小时以上,而且下雨天经常提心吊胆,害怕山顶落石头,今后镇西山隧道修通了,我们再去邛崃,只有10多公里的行车距离,出行安全也有了保障。”对于即将通车运行的邛芦路,附近的村民们十分期待。而这些只是芦山交通重建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芦山全境新增国道13.7公里,新建隧道5条4.7公里,新建农村公路382公里,改造提升省道36.2公里、县道100.5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81公里,建成了外通、内畅、安全、高效的交通网络,公路路网规模结构扩大优化,农村公路覆盖水平显著提高,道路运输场站体系逐渐完善,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建立、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芦山交通运输业翻开了崭新篇章。

      建好公路 助推发展振兴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运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芦山县继续发力,搭乘交通带来的便捷,持续释放重建效应,推动灾区更好发展,灾区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在前往芦山县龙门乡的路上,“好农夫家庭农场”的广告牌格外醒目。农场主张元超介绍,地震后,在政府帮助下,他家发展了200多亩猕猴桃、50多亩葡萄,还种了不少草莓,每年一到收获季节,到地里采摘水果的游客络绎不绝,足不出户便可全部销售完毕。“地震之后,芦山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道路方便了,生产生活也方便了,外来的人也多了,收入也增多了。”说到如今的收入,张元超笑得合不拢嘴。回想起地震时的情形,张元超放低了语调,“当时,损失惨重,心灰意冷,都准备不干农业了,想着出去打工算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和政策支持下,张元超没有放弃,咬紧牙关、重头再来。在芦山,还有很多像张元超一样,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奔康致富的人。

      芦山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农业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实施“农业富县”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兴通村通组公路、田间作业道、林业公路等与农业息息相关的交通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在思延乡新建了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引进10多家农业企业,大力发展以猕猴桃、茶叶、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五大特色产业”,截至2017年底,产业规模超过15万亩。经过不懈努力,芦山县又先后创建了全国有机农业(猕猴桃、茶叶)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县、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通过国家部委和省级验收,一举改变了芦山没有主导优势农业产业、没有完整农业产业链条的格局,推动芦山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由农业小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做梦也没有想到芦山发生如此翻天覆地变化的,不止是芦山人,外来投资的客商也深有感触。“路和街道都很烂,县城连红绿灯都没有,也没有公交车和出租车。”回想起2011年初到芦山创业时的见闻,四川邦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忠正记忆犹新、印象深刻。“你看看,这几年芦山的变化多大,我们企业也和芦山一起成长”。杨忠正介绍,企业刚投产时只有1个车间、60多名工人,产值比较低。而现在,已经有了5个车间、340多名工人,产值大幅增加。

      在灾后重建中,芦山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短短三年时间,新建成了产业集中区,出台优惠政策,优化政务服务,入驻企业达50余家,吸纳解决了数千人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省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全省纺织与小五金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

      芦山位于北纬30度上,是“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国道318川藏段的重要节点,是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和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古为青衣羌国,建县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县城因是蜀汉大将姜维屯兵所筑,又称“姜城”,汉代文化底蕴丰厚,被誉为“汉代文物之乡”。境内有樊敏碑阙及石刻、平襄楼及牌坊、青龙寺大殿、茶马古道芦山段等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有芦山八月彩楼会、芦山花灯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芦山生态资源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76.76%。有白垩纪砾岩溶洞群——龙门溶洞及世界最大人居漏斗——围塔漏斗。芦山又是雕刻文化之乡,距今1800多年的汉代石刻技艺精湛,郭沫若曾题诗赞誉“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竞尔雄”,芦山根雕传承汉代石刻精髓, 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芦山“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称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震前,受制于交通瓶颈,芦山旅游业一度不温不火,国家AAAA级景区一个也没有。近年来,芦山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还专门修建了生态旅游环线,开通了成都至飞仙、龙门、双石旅游直通车,内畅外通的交通体系,助推了芦山旅游产业蓬勃兴起,先后成功创建了飞仙关、汉姜古城、龙门古镇3个国家AAAA级景区,不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2017年,芦山县共接待游客20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67%和21.43%。

      李连强是龙门乡青龙场村村民,2015年10月搬进新房后,一家人商量着“不想出去了,就近找点事情来做”,看到芦山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一家子决定开一家餐馆,于是“李二哥私房菜”就开张了,现如今,李连强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旅游业成为家庭收入的支柱。

      今年以来,芦山县组织开展了龙门古镇首届洞穴文化灯会、飞仙关镇首届青羌龙舟民俗文化暨根雕艺术节、首届“八月彩楼会”、2017大川红叶季等文旅活动。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四川农馫农业有限公司落户飞仙关镇,着力打造“中国野菜之乡”,发展旅游养生产业。

      助推脱贫 同步奔康

      清仁乡同盟村是芦山县11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地处偏远山坳,交通不畅,经济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在灾后重建中,芦山县新建了生态旅游环线,全长达到23.44公里,串连了芦阳镇、龙门乡和清仁乡三个乡镇,从同盟村穿越而过,使得当地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民出行方便了,种植出来的农副产品也能够及时运到市场销售,环线效益逐步显现。

      村民文希智家是村里贫困户之一,生态旅游环线建成后,一家子搞起了林下养殖业,养上了“跑山鸡”,家庭收入也逐步提高起来,顺利脱贫。“路修好了,养的鸡也畅销起来,很多外地游客在家里就把鸡买走了”。在发展林下养殖的同时,文希智家正在筹备发展酿酒,多渠道增加收入。与此同时,村上也积极发展大棚种植,2016年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在灾后重建的基础上,仅2017年,芦山县又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新建改建通村通组道路7条22.63公里,新建农业产业作业道1条3.67公里,新建林区公路34条15.82公里,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交通基础,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路、致富路。目前,芦山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剩余5个贫困村将于2018年全部退出。

      下一步,芦山县委、县政府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全力实施《芦山县“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引领芦山交通事业迎来更好发展,推动乡村发展振兴,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杨悦 蔡高富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专题
  • /

    芦山交通 为实现全面小康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8-01-03 10:08:16

     “交通”一词,语意丰富,交错相通是其之一。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美好画面,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上,交通的基础性作用愈发明显,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之“大动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人们对四川以往交通条件的形象描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公路建设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我们今天走进四川芦山,走进那个曾经发生7.0级强烈地震,牵动党中央、国务院,牵动各级党委政府,牵动海内外同胞,牵动亿万中国人民的震中县,探寻那里交通运输业发展,助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工作实践。

      经历艰难 迎来新生

      据《芦山县志》记载,“芦山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过去交通闭塞,物资运输全赖人背。古道穿越纵山峻岭,蜿蜒崎岖,商旅难行”。宝盛乡鱼泉村道旁的题联:“人攀鸟道千崖上,径达羊场半山中”,便是“芦道难”的真实描述。

      “解放前,县境内除6条蜿蜒崎岖的古道外,仅有飞仙关1.6公里的过境川康公路”。解放后,芦山交通运输业才得以逐步发展,国道318线、省道210线过境,县、乡道、通村通组公路和桥梁隧道不断新建,县内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然而,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随着大地一声闷响,这里地动山摇,全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遭受巨大损失,境内国省道、农村公路、桥梁、涵洞、客运站、农村客运站损毁严重。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芦山交通运输业迎来了空前发展的历史大机遇。芦山县委、县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事业摆在优先位置,重建项目资金占总项目资金比例达到80%以上,始终坚守安全、质量、稳定、廉洁、厉行节约、舆论引导“六位一体”工作底线的鲜明要求,成功践行“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子,推动了交通运输业跨越发展。

      “想都不敢想”“做梦也没想到”,这是芦山人对灾后重建后,交通运输业大发展的惊叹和普遍共识。辖区思延乡与县城一山之隔,震前,群众到县城办事,需乘车绕经佛图山。重建后,新建的国道351线贯穿全境,打通了佛图山隧道,架起了横跨河流的大桥,与县城连成“直线”。震前,芦山与成都邛崃市的邛芦路,路窄、弯多、等级低、爬坡下坡,极为险峻。重建后,这里遇水架桥逢山凿洞,险路变坦途。“以前我们到邛崃,需要翻镇西山,骑摩托车要跑一个小时以上,而且下雨天经常提心吊胆,害怕山顶落石头,今后镇西山隧道修通了,我们再去邛崃,只有10多公里的行车距离,出行安全也有了保障。”对于即将通车运行的邛芦路,附近的村民们十分期待。而这些只是芦山交通重建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芦山全境新增国道13.7公里,新建隧道5条4.7公里,新建农村公路382公里,改造提升省道36.2公里、县道100.5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81公里,建成了外通、内畅、安全、高效的交通网络,公路路网规模结构扩大优化,农村公路覆盖水平显著提高,道路运输场站体系逐渐完善,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建立、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芦山交通运输业翻开了崭新篇章。

      建好公路 助推发展振兴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运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芦山县继续发力,搭乘交通带来的便捷,持续释放重建效应,推动灾区更好发展,灾区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在前往芦山县龙门乡的路上,“好农夫家庭农场”的广告牌格外醒目。农场主张元超介绍,地震后,在政府帮助下,他家发展了200多亩猕猴桃、50多亩葡萄,还种了不少草莓,每年一到收获季节,到地里采摘水果的游客络绎不绝,足不出户便可全部销售完毕。“地震之后,芦山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道路方便了,生产生活也方便了,外来的人也多了,收入也增多了。”说到如今的收入,张元超笑得合不拢嘴。回想起地震时的情形,张元超放低了语调,“当时,损失惨重,心灰意冷,都准备不干农业了,想着出去打工算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和政策支持下,张元超没有放弃,咬紧牙关、重头再来。在芦山,还有很多像张元超一样,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奔康致富的人。

      芦山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农业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实施“农业富县”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兴通村通组公路、田间作业道、林业公路等与农业息息相关的交通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在思延乡新建了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引进10多家农业企业,大力发展以猕猴桃、茶叶、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五大特色产业”,截至2017年底,产业规模超过15万亩。经过不懈努力,芦山县又先后创建了全国有机农业(猕猴桃、茶叶)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县、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通过国家部委和省级验收,一举改变了芦山没有主导优势农业产业、没有完整农业产业链条的格局,推动芦山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由农业小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做梦也没有想到芦山发生如此翻天覆地变化的,不止是芦山人,外来投资的客商也深有感触。“路和街道都很烂,县城连红绿灯都没有,也没有公交车和出租车。”回想起2011年初到芦山创业时的见闻,四川邦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忠正记忆犹新、印象深刻。“你看看,这几年芦山的变化多大,我们企业也和芦山一起成长”。杨忠正介绍,企业刚投产时只有1个车间、60多名工人,产值比较低。而现在,已经有了5个车间、340多名工人,产值大幅增加。

      在灾后重建中,芦山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短短三年时间,新建成了产业集中区,出台优惠政策,优化政务服务,入驻企业达50余家,吸纳解决了数千人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省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全省纺织与小五金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

      芦山位于北纬30度上,是“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国道318川藏段的重要节点,是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和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古为青衣羌国,建县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县城因是蜀汉大将姜维屯兵所筑,又称“姜城”,汉代文化底蕴丰厚,被誉为“汉代文物之乡”。境内有樊敏碑阙及石刻、平襄楼及牌坊、青龙寺大殿、茶马古道芦山段等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有芦山八月彩楼会、芦山花灯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芦山生态资源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76.76%。有白垩纪砾岩溶洞群——龙门溶洞及世界最大人居漏斗——围塔漏斗。芦山又是雕刻文化之乡,距今1800多年的汉代石刻技艺精湛,郭沫若曾题诗赞誉“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竞尔雄”,芦山根雕传承汉代石刻精髓, 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芦山“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称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震前,受制于交通瓶颈,芦山旅游业一度不温不火,国家AAAA级景区一个也没有。近年来,芦山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还专门修建了生态旅游环线,开通了成都至飞仙、龙门、双石旅游直通车,内畅外通的交通体系,助推了芦山旅游产业蓬勃兴起,先后成功创建了飞仙关、汉姜古城、龙门古镇3个国家AAAA级景区,不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2017年,芦山县共接待游客20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67%和21.43%。

      李连强是龙门乡青龙场村村民,2015年10月搬进新房后,一家人商量着“不想出去了,就近找点事情来做”,看到芦山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一家子决定开一家餐馆,于是“李二哥私房菜”就开张了,现如今,李连强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旅游业成为家庭收入的支柱。

      今年以来,芦山县组织开展了龙门古镇首届洞穴文化灯会、飞仙关镇首届青羌龙舟民俗文化暨根雕艺术节、首届“八月彩楼会”、2017大川红叶季等文旅活动。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四川农馫农业有限公司落户飞仙关镇,着力打造“中国野菜之乡”,发展旅游养生产业。

      助推脱贫 同步奔康

      清仁乡同盟村是芦山县11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地处偏远山坳,交通不畅,经济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在灾后重建中,芦山县新建了生态旅游环线,全长达到23.44公里,串连了芦阳镇、龙门乡和清仁乡三个乡镇,从同盟村穿越而过,使得当地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民出行方便了,种植出来的农副产品也能够及时运到市场销售,环线效益逐步显现。

      村民文希智家是村里贫困户之一,生态旅游环线建成后,一家子搞起了林下养殖业,养上了“跑山鸡”,家庭收入也逐步提高起来,顺利脱贫。“路修好了,养的鸡也畅销起来,很多外地游客在家里就把鸡买走了”。在发展林下养殖的同时,文希智家正在筹备发展酿酒,多渠道增加收入。与此同时,村上也积极发展大棚种植,2016年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在灾后重建的基础上,仅2017年,芦山县又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新建改建通村通组道路7条22.63公里,新建农业产业作业道1条3.67公里,新建林区公路34条15.82公里,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交通基础,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路、致富路。目前,芦山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剩余5个贫困村将于2018年全部退出。

      下一步,芦山县委、县政府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全力实施《芦山县“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引领芦山交通事业迎来更好发展,推动乡村发展振兴,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杨悦 蔡高富